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12 08:06: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作者:刘江涛 来源:《乡村科技》2022 年第 24 期

 [摘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 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完全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4-40-2

 2022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 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 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2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 2022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2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如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指导意见。

  第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做好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的衔接,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有利于层层压实责任,健全工作体系,有利于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

  第二要加强政策的有效衔接。

  要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多方面政策的衔接,在过渡期内保障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再贷款帮扶政策创新、用地计划指标合理使用等。要因地制宜完成各项政策的衔接与落实,要让政策真真正正的惠及民众,以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标,确保乡村振兴初期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防止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出现返贫现象,通过机制快速发现返贫致贫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

 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进行科学的路径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一是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要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的同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渐将脱贫攻坚转型为常态化的扶贫机制,健全缓解相对贫困、解决多维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长效政策体系。二是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三是丰富现有政策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议事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等,推动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与此同时,将农村低保兜底、医疗扶贫等政策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积极构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的乡村振兴大协作大推进格局。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要在巩固前期产业扶贫成果的基础上,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序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战略空间。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随着脱贫攻坚既定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因此,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支撑,以农村改革和创业创新为引领带动,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联结纽带,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之路,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三是打造以龙头带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收新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在补短板的基础上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做好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一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规划引领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法治保障,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同时,还应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二是以推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进环境、交通、水电暖、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运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三是补齐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着力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

 的多方合作机制,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

 第四,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近日,******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新形势下,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组织优势、做好产业衔接、坚持政策引领,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红色力量”。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力量,将从事相同农业经济、乡村建设的支部党员组织起来,吸引更多群众、经济能人、行业能手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集思广益、聚智聚力。此外,要深化自治实践,成立产业种植特色党小组,推选群众基础好且了解实际经验丰富的能人制定出学习实用科技、传授实用技术、帮助群众发展致富项目、交流致富信息和经验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作职责内容,如防病虫害、市场拓宽渠道、经验讲座等,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借助多媒体宣传、制作微信视频、淘宝销售及精包装进水果商店销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提质增量,化被动为主动,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做好产业衔接,增强“主体优势”。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做大做强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长远,为脱贫攻坚成效提供强力支撑与保障。在产业衔接上,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引流更多人才回乡发展,同步推进人才振兴。做好产业衔接还要注重产业的稳定发展,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中虽然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依然存在发展上的弱项,影响产业发展后劲,故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不能“脱链”,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策引领,发挥“驱动效应”。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引导。要立足现实需要、谋划未来发展,持续加强政策的后续扶持,做好政策的规划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以支持乡村振兴。要继续坚持现行的帮扶政策,将临时性帮扶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支持政策,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避免因政策取消而出现返贫情况;要将帮扶与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总框架下统筹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政策为牵引,推动社会市场协同发力;要以政策力量守牢底线,做好监管兜底衔接。群众最怕因灾因病因残返贫,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兜底责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兜住、兜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守护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多措并行、多力齐发,做到精准施策,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宋方青 李书静(厦门大学法学院)

 2021-09-1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要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坚持标本兼治。在脱贫攻坚阶段,工作方式更多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期限是确定的。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需要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在于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包括不断提高脱贫群

  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又包括努力满足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较高层次的需求。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常态化推进的过程,要突出价值导向,注重脱贫群众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发展机制,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着眼于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技能帮扶等,通过思想教育和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方法,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完善政策供给。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组合运用和动态调整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包括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使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更明确、举措更精准,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消除绝对贫困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完善政策供给。一方面,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摘帽不摘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确保扶贫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众的特点,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实效性,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各领域各方面政策举措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更好地使脱贫攻坚的特惠性、阶段性、攻坚性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的普惠性、长期性、常规性政策体系相衔接。

 多元主体协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广泛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实现共同行动、资源共享。各级党组织要把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完善村民议事会等制度,拓展群众议事管事空间,提高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持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动员机制,畅通协同参与渠道,搭建协同参与平台,创新协同参与评估机制,保障协同参与成果共享,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力。

 强化法治保障。******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国家治理体

  系中,法治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和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随着扶贫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对涉及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梳理,加强立改废释,提升其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将法治保障作用落到实处。针对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论证,进行综合性立法或专项立法,更好满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法治需求。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相对差异,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健全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制度,构建综合性法治保障体系,实现兜底保障法治化、规范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脱贫群众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让法治理念更好融入治理实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 “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贫困治理平稳转型,融入以乡村振兴为旗航的舰队序列,不仅仅只是工作内容的衔接,更是思想理念的衔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衔接。

  主次位移的衔接

  2022 年前,需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2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将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三农”工作主次位移,应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政策取向和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

  时空拓展的衔接

  在时间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政策不能断崖式下降。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中央已经明确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综合考虑脱贫

 攻坚成果巩固、低收入人口基本保障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空间上,相关政策举措要由片状、点式转换成全域、整体的覆盖。如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扶贫小额信贷,即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3 年期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但其服务对象特定,且局限于信贷手段,无法满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金融需求。脱贫攻坚结束后,一方面,应当在做好存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接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扶贫小额信贷调整升级为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小农户,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及贷款条件; 另一方面,应当将以往重点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体系逐步转变到涵盖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础版”,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保基本、兜底性要求,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只占农村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没能跟上步伐。乡村振兴是“升级版”,主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瞄准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

  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使贫困群体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使农民群体致富,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 致富,应该运用普惠性制度实行公平竞争。脱贫,不论有无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有贫即脱; 致富,只对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帮扶支持。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 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不论何种情况,政府需要真金白银,立马兑现; 致富,政府只可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渐次推进。

  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政府必须克服“包打天下”的思维, 主要应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等方

 面下功夫。

  特惠与普惠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 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通过脱贫攻坚,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而周围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本来情况差不多,因为没有享受脱贫攻坚政策, 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反响强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特惠与普惠政策的衔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政策均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

  脱贫攻坚是突击性的工作,打歼灭战,采取尽锐出战等超常规方式推进,阶段性特征明显,现有的工作部署更多聚焦于短期性、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是常规性的工作,打“长久战”,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根本性、持久性,工作部署是从总体角度提出的全方位思路。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用突击战的办法推进。因此,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

  点位精准是***在脱贫攻坚中的理论创新,对指引脱贫攻

 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的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既是工作标准,又是工作要求、工作目标, 更是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精准理念。比如, 乡村振兴宏观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中,应先从环境治理入手,整顿村容,清除垃圾,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就是点位精准。乡村振兴规划在排兵布阵中如何做到点位精准,要借鉴脱贫攻坚的精准理念,根据农村的现状, 分类推进,防止“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

  专注乡村与城乡一体的衔接

  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乡村的贫困对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对象是农村所有人口,覆盖乡村全域,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生态的产业; 农民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 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没有城乡融合,乡村就无法振兴,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乡村振兴决不是乡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也要城乡一体、同步推进,要看到高楼大厦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把

 乡村脱贫攻坚的好制度、好措施运用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之中,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正处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坚持把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最重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强的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三个落实”,脱贫攻坚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状

  态

  创新“七看七帮”工作法,实施精准帮扶,确保扶在点上、

  扶在根上、扶在效上。2014 年至 2019 年 6 年时间,全区共减贫

  9741 户 29917 人(未脱贫 10 户 38 人,均为 2019 年新识别),

  贫困发生率从 2.9 下降到 0.01。一看居住环境,帮家园美化,深入推动“三清一改”,实现厕所、供水、厨房、圈舍、院坝、排污排水设施“六个建好”,引导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户户清洁、村村“清爽”。二看农房质量,帮住房安全,实施农房全面筛查、户户比对,全面推进贫困户 c、d 级危房改造,同步

 研究推动解决一般户唯一住房安全隐患,确保农户住上安全房、舒心房。三看就业状况,帮吃穿无忧,打造返乡创业园 6

  个、扶贫车间 6 个,贫困对象转移就业 1756 人,公益性岗位安

  置 1047 名,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兜底,做到应兜尽兜。四看子女入学,帮教育成长,建立教委、公安、镇村、帮扶责任人、学校、家庭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通过“分段资助”“送教上门”等方式,对 9146 名贫困户子女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实现零辍学、零失学。五看健康状况,帮诊疗到位,探索建立实施“四个百分百”医疗扶贫模式,全区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享受医疗保障,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六看水源水质,帮饮水安全,投入资金 3842万元建成贫困村饮水安全

  巩固提升工程 86 处,“一户一策”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达标,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七看产业发展,帮收入稳定,统筹资金 2100 余

  万元,落实产业补助政策;选派 523 名产业技术员全程指导帮

  带,培育壮大草蔸萝卜、糯玉米、蜂蜜等 10 个主导产业;全方位联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从土地出租、投工投劳、保底

  分红等方面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二)聚焦“五大振兴”,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任务落实落

  地

  以“两镇七村”为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永

  城镇中华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綦江区入选辣椒优势区、早熟梨优势区、生态畜牧功能区、花椒功能区、甜糯玉米功能区,26 个产油大县之一,赶水草蔸萝卜基

 地获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峰镇成功创建全国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农户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三变”、“三社”融合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二是以培训培育为重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900 人,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技能培训 186 期 7191

  人,打造市级充分就业村5个,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三是以宣传发动为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确定 4 镇 9 村(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修订完善

  381 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登记备案,建立村民议

  事会 130 个、道德评议会 94 个、红白议事会 160 个,全区无事酒大幅下降。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绘好乡村

  振兴“底色”。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好农村路”列入全市分类示范县(区)。五是以乡村善治为目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开展“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深化创新,全覆盖开展村规民约“法律体检”,打造“分钟法律诊室”93个,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对标中央部署,对表市委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仍有一些不足,如:基础设施还需完善。綦江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 67.6、丘陵占

  32.4,有 156 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还需倾斜。在财力十分吃紧的前提下,虽然扶贫资金投入纵比增幅大,但与

 重点区县相比仍有差距。稳定增收还需长效。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效益仍需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仍有难度。扶志力度还需加大。个别贫困户仍有“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还需持续激发。

  三、几点建议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全区各镇村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相对贫困,确保脱

  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胜利。

  (一)做好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二是要加强工作衔接,强化减贫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试点,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

  (二)做好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路径

  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规划应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区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

  (三)做好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现行扶贫政策,总结提炼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

  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深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拷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专项政策,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2019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0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 年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如电力扶贫,国家电网全力确保每村每户电网的供应。交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2016 年 9 月,***在指导交

 通运输工作时强调,“要致富,先修路”不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带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投资 26 793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 188.8 万 km。通过构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全覆盖交通网,为贫困地区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交通扶贫目标。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2. 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 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战积累的丰厚资源为基础的,是进一步深化、丰富“三农”工作重点,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重要战略部署。脱贫工作的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脱贫大多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帮扶团体集中投入协作完成的,在短时期内即可实现脱贫。但由于长期以“输血”式方式进行扶贫,其内部缺乏必要的造血功能,或者说造血机能不强和内生动力不足,此类地区极易出现返贫[3]。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有效稳定脱贫攻坚成果,达到稳步富裕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一方面,乡村振兴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脱贫攻击战已解决了大数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但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仍不健全,极易出现返贫现象。据调查,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 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 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充分解决就业问题,稳定人们的收入,保障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造血”功能的完善。脱贫攻坚基本是大量的“输血”式减贫。贫困地区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是“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等,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资源优势,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成功经验,在实现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推动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过程中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快速脱贫”,而乡村振兴目的是产业振兴,以产业为基础,扩大产业经营范围,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于此,需迫切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及时淘汰一些同质化极高、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的劣质产业。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 脱贫攻坚已基本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态宜居”。脱贫攻坚致力于将产业和生态结合,以解决绝对贫困为目标,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差,加之人们对居住环境不重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家禽养殖处理不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因此要加强环境整治,重点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推进厕所改革和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以不断改善乡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型阶段,要解决乡村生活中最基本的人居环境问题,坚决推进厕所革命、整治垃圾乱丢乱放、促进牲畜污染无害化处理等;要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内

 生性循环机制,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全乡有五个行政村,全乡共有××户贫困户××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年已经退出省级贫困村。

 2020 年,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推进全面脱贫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截止目前,全乡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全乡 25 户以上自然村都已通硬化水泥路;农户入户路硬化达到 100%以上。全乡饮水点水质全部达标,实现 100%农户住房安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00%以上农户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及村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文化扶贫措施丰富,精神面貌向上向好。

 二、乡村振兴工作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许多工作。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了乡村振兴工作上新台阶,汇聚各方力量,争资争项,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确保本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集中投向美丽乡村建设,为资金投入提供了保障,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蔬菜产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扶优做强蔬菜产业,率先建成了 120 亩××村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实现××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到“优”的转变。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成为了农业产业扶贫基

 地。今年来投入 29.5 万元,用于蔬菜基地的日常建设。投入 18 余万元征地补偿费,组成××蔬菜基地租地工作组进行租地,打造我乡的另一个基地。但产业发展的利益转化率不够高,产业链不够长,示范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我乡将着眼做大做强蔬菜、瓜果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振兴计划、做优做大品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二是农田水利项目方面。2019 年特大洪灾,对我乡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财政下拨 20万元农业救灾款,用于补助灾后农业生产,结合我乡投入的灾后重建各项投入,帮助恢复了农业生产。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设施标准实施,虽然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因规划设计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资金缺口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进度,但我乡也已确保了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但农田设施建设的回报率不高,规划设计的成果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与相关农业产业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导致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投入资金另外建设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基础设施。如××水圳灌溉污水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落地,导致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建设新村示范点方面。我乡积极谋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集中连片新村,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完成洒口村××新村、××新村,××村中徐、××村井头小组的整治规划,××村村委会大楼及××村桃树垅建设点正在建设中。其中××新村、××新村在全县“三看三比”流动现场

 会上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分别获全县第三、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为了乡村面貌改观,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点多面广、工作反复性大,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卫生整治,但由于群众内生动力不强,村民不太关心,各级监管职责不清等问题,很难形成长效化监管机制。今年以来,财政共拨付了 136 万元,我乡共投入 185.6 万元,整体整治资金缺口很大。五是农业生产等方面。

 五是早稻、油菜生产种植方面。我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农业生产工作落实,圆满完成早稻种植任务,此项工作在全市排名名列前茅。但在种植过程中,包括持续推进油菜种植过程中,将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种粮效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保障作用,做好技术指导和提高产出回报。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脱贫后,需要积极与乡村振兴衔接,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 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较少。虽然各级财政支农收入有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历史欠账多,人多地广,导致投入总量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对于工业投入则要少得多。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时,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也较多,成为影响政

 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2 2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由于对应项目的各部门只管与本部门有关的部分,导致同一个项目互不衔接,下达资金重复交叉,缺乏整合。相关支农投入重点不突出,有的按照资金总额平均分配到村级,雨露均沾,导致部分资金投入很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村民得不到实惠。

 3 3 、支农项目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上级制定项目计划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比如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勘察、规划编制,都由设计单位完成,乡镇并不是实际业主单位,由于设计单位对乡镇的实际自然情况不了解,导致规划设计内容比较雷同,不符合实际,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益。许多项目建设和支农资金使用,乡镇的自主权太少,导致有些项目建设水土不服,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4 4 、项目计划批复和资金治标不同步,资金到位 环节多。在资金拨付上,资金到位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有时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付资金不符的现象,影响项目进度,常常出现跨年度实施,造成乡村财政压力大。

 5 5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指导实施不够。对支农资金缺乏同意管理,没有真正了解项目的进度、项目的管理决策以及项目真正的资金需求,因此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力度不够,造成管理和落实脱节,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比如,如何指导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紫皮大蒜如何

 能够整合到财政支农资金去使用,项目要怎样才能投的准。环境卫生整治中缺口大,要怎么去寻找解决的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1 、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子”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2 2 、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心业链条。

 二是开展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分担乡镇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整治经费支出。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 3 、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在支农项目建设工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资金合力。

 4 4 、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得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5 、规范支农资金指导监管。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