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2023年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1-10 19:36:03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  每个时代都要有一位记录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为一方水土留住一抹乡愁。在乾安县,有这样一位爱好收藏的人,他从事文化工作40年,搞收藏近20年,说起老物件儿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篇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

  每个时代都要有一位记录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为一方水土留住一抹乡愁。在乾安县,有这样一位爱好收藏的人,他从事文化工作40年,搞收藏近20年,说起老物件儿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提到井方文化更是特别的兴奋。他叫吴玉利,是乾安县所字镇文化站站长,同时也是灵丙山民俗博物馆的创始人。

  今年五月份,灵丙山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并对外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人。

  场馆规模不算大,室内有近200*方米的面积。用吴站长的话说,这浓缩的场馆里面摆着的可都是“精华”。五、六十年代的老家具内敛质朴,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摆件种类繁多,各种手工生产工具应有尽有。这里的展品共有80余种,共计1000余件。每一件藏品都是老吴的宝贝,说起它们,老吴如数家珍。

  吴玉利说:“收集这些藏品我大约用了20年的时间。在乾安县尤其是在灵丙山一带,我就收藏了一些濒临失传,日渐消失的老物件儿。这些老物件儿,全部来自于民间。有的品相不算太好的,(就)稍微做一些修补。”

  大部分人眼里的收藏家,都是投资者,既然是投资就总要与利益挂钩的。可吴站长的收藏却是个赔钱的活儿。不仅要花钱,有时候有些人还会提出质疑,让老吴碰些钉子。

  面对这些困难,吴站长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反而是越来越有劲儿把收藏这事儿干到底了。用他的话说,从事了文化工作40年,家乡民俗文化已经是深入到骨髓里舍不掉的情了。

  民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它承载着几辈人的过往和记忆。它需要保护,更加需要传承。说起未来,吴站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老物件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让民俗文化得到传承。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2

  苏丽君,女,1980年11月出生,2012年7月入党,现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从事文化工作已超过10年,曾两次荣获县级优秀*员。“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她10年坚守基层文化工作的座右铭。

  “这个细节再商量一下……”7月3日中午,顾不上吃午饭,姚庄镇文化站站长苏丽君又一头“扎”进会议室,继续“督战”即将上演的一台关于田歌传承的“好戏”。自2007年从事文化工作至今,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群众需要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做文化工作的人。”苏丽君说,今后,她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只有大家共同参与了,基层文化才能发展繁荣。10年的坚守,让今年37岁的苏丽君对姚庄镇群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了如指掌。今年农历新年前,全镇还有几百场演出等着苏丽君去“导演”。

  2007年3月,当领导把空缺了有阵子的文化站负责人的位子交给28岁的苏丽君时,这个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姑娘是茫然的。“我对文化工作完全没概念,也谈不上热爱。”更让苏丽君措手不及的是,新官的“椅子”还没坐热,就告知要在4月组织一场下乡演出。文艺骨干在哪里?节目怎么排?音响找谁借?……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拿着老站长留下的通讯簿,联系文艺骨干,主动向他们请教,白天上班晚上排练……最终,苏丽君第一次组织策划的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越发觉得文化工作有意义,越干越起劲。“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苏丽君坚守基层10年的一大收获。在非遗普查中,每天一早,苏丽君戴上草帽,到镇上叫上一辆车赶往阡陌巷间。从寻找线索到反复上门询问,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苏丽君的足迹踏遍了丁栅的每个村,甚至在怀孕期间也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在普查中,渔民村独特的渔业产业、渔家生活深深吸引了苏丽君,在那段时间,她走进渔民住家船,参与捕捞实践,详细了解那里的地域环境,调查可追忆的每一种渔具、每一种捕捞技艺,以及相关生产、生活习俗,拿出了近万字和近百幅图片组成的文稿。“渔民村作为一个全部由渔民组成的村落,在全省乃至江南地区已为数不多。”苏丽君说,把散落在渔民村中的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变迁演进进行抢救性延续的保存记载,让大家一起来记忆历史和见证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最终,这些手稿以《江南水乡的最后一个渔村——嘉善县姚庄镇渔民村文化记忆》为名出版了,苏丽君也因此被评为了浙江省非遗普查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丁栅并入姚庄镇,调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后,面对更大的*台,苏丽君工作节奏更快了:节目彩排、工作对接、舞美服装……一台文艺演出的每个细节,苏丽君都要一一过问,力求将每个环节做到极致,为观众呈现一*美的演出。她常说,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突破。在人员凑齐难度大,排练时间晚,场地条件差的情况下,上任初的苏丽君硬是凭一支《橘子红了》的舞蹈拿下了“全县十万农民种文化优秀节目展演”的第一名。

  这两天,90后顾娇利用休息时间在模型上绘制了农民画,该农民画最终将变成印刷品,出现在学生课本上。随着每周六各类传统文化培训班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过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行将消逝的困局;面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失的短板,苏丽君主动放权给宣传文化员,充分调动起文艺骨干积极性……通过努力探索,一个个原本长期困扰基层文化发展的难题在苏丽君手下一一化解。

  接下去几天,苏丽君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晚上、周末连续加班不可避免。“工作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儿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刚好赶上乡镇撤并,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双休日,只能让母亲帮忙带小孩。一次儿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阿姨好’,心里觉得挺愧疚。”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

  黄振华,笔名孺子牛,*员,宝丰县赵庄镇文化站站长,凡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人。人如其名,名如其人。

  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乡、村工作第一线,踏踏实实,不为名、不为利,昂扬向上,勤勤恳恳。曾40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乡(镇)先进工作者,优秀*员荣誉称号。央视4套、7套、《河南日报》、《*顶山日报》等新闻媒体均对他的事迹做过多次报道。也被《新华网》誉为“最美乡村文化指导员”。2014年,*宝丰县委宣传部曾发出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他学习的号召。宝丰县广大干群公认为老黄是宝丰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旗手,实不为过。

  一、他是民间文化的“护法神”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在乡镇基层工作30多年,他深谙党的方针政策、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愿,都要他们这些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水*来体现。从参加工作时他就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要不辱使命,把他干好、干成。不论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对工作毫不含糊,经常是全县排头兵。

  自从接任文化站长后,他深知责任重大,赵店镇百姓从历史上就有许多的魔术世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人特别多。上任伊始,他便走村串户对各村的文艺人才摸排一遍,登记造册,按照各种艺人的特长,大力组建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先后在全镇22个行政村组建起11个业余剧团、18支秧歌队、5个铜乐社、6个唢呐队,这些业余文艺团体每逢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十一及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中心工作时,均能广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不但广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极大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百姓们能唱的唱、能跳的跳、不能唱不能跳的参与观看,使那些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及邪教活动没了时间和空间,文化带动,唱出了文明,唱出了和谐,玩出了健康。因此,赵庄镇连续多年没发生过打架斗殴、越级*及其他违法犯罪现象,他苦口婆心所讲的文化,让人们知道荣与辱、知道该做的和不可为的事。他的办公室很小,很乱,却是人们最愿意去的地方。近年来,全镇22个行政村已涌现出1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8个“市级生态村”、11个“省市县三级环保生态村”、9个“省市县林业生态村”。

  二、他是百姓心中的“大书法家”

  黄振华是个热心人,赵庄镇各村谁家有红白事,都请他帮忙写婚联、写挽联、写春联。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间断。凡群众家有事找他,他从不推托,哪怕是正端着碗吃饭,只要人找,他就会立即放下饭碗,等给群众办完事再吃。

  每年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两天,是他例行的义务写春联的日子,他早早在赵庄大街摆上桌凳,为全镇群众义务写春联,截至今年,已经坚持近二十个年头,累计为全镇群众书写春联、婚联、挽联10余万幅。始终自贴笔墨,最多时一天写尽三斤墨汁别人问他图个啥,他总是笑着说“我不会什么,只会胡划,为群众办点实事,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呗!不算啥” 有人说,现在不象早几年了,现在有卖的,你还这么受累干啥?他一边写一边头也不抬的说“习惯了,想写”,有人说,你每副联收五毛钱中不?两天你也挣几百。他说“不长钱心,不长钱心”。

  他的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二句话,一句是,快乐生活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件事,一句是,人不可能把钱带到坟墓,钱却可能把人送进地狱。这就是他,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金钱观。

  三、他是舞台旁边的“土导演”、“土编剧”

  几十年来,黄振华为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共创作出诗歌、戏剧、歌曲、曲艺200余部(首、支),并被本镇及全县各个文艺团体传唱,全镇40多个文艺团体,他都多次给予辅导、指导、编排。深受广大艺人和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如2005年创作的反映敬老爱幼的戏剧《房檐滴水》,由本镇袁庄村曲艺团排练并搬上舞台,并在全镇各村巡回演出,使全镇群众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该剧本还被*顶山市文广局评为戏剧创作二等奖。创作的《非典防治七字歌》传到省里,得到了原河南省常务副*王明义的高度评价,并以此召开了全省非典防治电视电话会议,推广赵庄经验。之后,赵庄镇被河南省委授予“非典防治先进党委”。他创作的戏剧段子《*发号召万民称颂》、《环境保护刻不容》、曲艺段子《歌唱宝丰》、《二女拜寿》等,均被宝丰及周边县、市大部分业余文艺团体传唱,反映良好。他创作的《廉政童谣》获2016年*顶山市文艺创作一等奖,此作品还被*顶山市少儿艺术学校排练并在*顶山市群艺馆演出。他创作的杖头木偶剧《高老庄招亲》由赵庄镇杖头木偶剧团排练,并多次在市、县演出。他创作的200余首诗歌,已被宝丰县委宣传部宣传科收集整理,出了一本册子《小草集》。几十年来,他不但自己带头创作,还带动了全镇20余名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文学文艺作品。如本镇魔冢营村村民赵国玺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月亮》,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顶山市作家协会并在赵庄召开了《红月亮》研讨会,影响良好。本镇范庄村村民何宗言创作的诗歌,已经出版发行了两集。同时赵庄还涌现出了诗词、楹联作者李玉昌、靳廉镜,他们的作品均被有关刊物收录、刊登,并多次获奖,以此传播正能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走进镇*,黑板报上是他的笔迹和他编的七言诗,不忘初心......

  他做好本职的同时,还是《宝丰县志》1987年版和2005年版的主要供稿人之一,还编撰了30万字的《赵庄魔术志》,已于2005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乃至世界魔术杂技界没有志书的空白。他自发主动收集整理出50多万字的《赵庄镇志》,目前正在加班加点的修改,预计2018年上半年出版。

  四、他是全镇魔术团体和演员们的知心人

  众所周知,赵庄镇现为“*魔术之乡”“*十大特色文化乡(镇)”。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加上他这个文化站长的优质服务,赵庄魔术演艺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团体由1979年的7个发展至2010年的631个,演员由1979年的236人发展至2010年的12000余人,从而成为赵庄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每个团体建团初期,多数缺乏起步资金。因此,大部分团体外出之前,都找到老黄同志帮忙。凡来找的人,老黄都乐此不彼的予以帮助,多方求人借款或贷款,使这些团体能够正常外出演艺挣钱。如周营村的刘殿勋、刘顺、张向东,小黄村的李国胜、黄国和等等,都是老黄为他们协调的起步资金。另外,全镇的魔术演艺团体的节目串台词,大部分由老黄为他们书写编排。大部分演员都拿老黄为知心朋友,他们都有老黄的电话号码,外出后经常互相联系。他们在外如果遇到各种问题,都打电话向老黄寻求解决的办法,对此老黄都一一作答,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多数经老黄帮助的团体后来都成了百万元、几百万元的家庭户,多数购买了高级轿车,家里盖起了楼房或城市购买了楼房,每当提起当初老黄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7年《河南日报》记者来赵庄采访,见到老黄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下乡,问道:你管理的魔术团长都坐上了轿车,你如今还骑着自行车,心里什么感觉。他风趣的说:他坐他的桑塔纳,我骑我的扶而加(自行车),只要群众富裕,我心里就高兴。老黄就是这样的人。

  五、他是工作中的“老黄牛”

  几十年来,老黄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群众找他办事,他在力所能及、在不违背政策、纪律的情况下他都尽量帮助办理。凡领导交办的事情,他都乐意去办,并且办好,他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自己能够干的事,绝不找人帮忙,为赶稿子和材料,加班加点,整夜不睡已是家常便饭。如整理全镇非遗项目资料时,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素材收集回来后,他买了一箱方便面放在办公室里,水管接了一桶水掂到屋里,饿了啃块方便面,渴了喝碗白开水,整理干了五天五夜,终于整理出10余万字的赵庄非遗项目汇编册子。此项工作获得了“省非遗普查先进个人”。他为开创性的作好本职工作,主动为镇党委、政策领导出谋划策,他为使600多个魔术团体在外依法演出、文明演出、倡导建立了赵庄镇文化流动党组织,镇成立文化党支部,外出团体上有三个党员的成立一个党支部,不足三个党员的联合成立党小组。结果在631个团体上成立了18个流动党支部,从而加强了党对外出演艺团体的管理,使这些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此举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开全国流动党员管理之先河”。之后**等都多次到赵庄调研、视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现在,黄振华同志除担任赵庄镇文化站站长外,还担任赵庄文物管理所所长,两个站所编制为8人,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人干着8个人的工作。工作之忙可想而知。另外,他还担任赵庄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赵庄读书协会会长,还兼任宝丰县杂技家协会秘书长,宝丰县炎黄文化研究会魔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宝丰县志》供稿人,宝丰县非物质文化管理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这些职务虽然是兼职,但也有很多会议,很多任务。无论任职和兼职的工作,他样样都能保质保量的圆满完成。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几十年来,他不为名、不为利,从未向领导要求过一次晋职晋级的事宜。不论任职和兼职的一切职务,均是慧眼识才的领导硬性指派的。别人问他管这么多事累不累,他说不累是假的,但自己是一名*员,上级给的工作任务不完成不行。想想从前过的日子,现在饥了由饭吃,困了有床睡,拿着纳税人给的钱,咱不为乡亲们做事心里下不去啊!头顶的青天,脚底的厚土都看着咱哩!咱就是苦点累点,心里也高兴。别人说你干的工作与待遇不符,他总是笑哈哈的说:很好、很好,再有钱的人一天也只吃三顿饭,房子再多再豪华夜里睡觉不过占了一二尺那么宽的地方,要那么多钱干啥。家人心疼他的身体时,他又说,心态好一切都好,想的开了无论干啥都有劲,放心吧,我好着呢!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老黄,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又有新时代新乡贤的义士高风。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好人好报,这是天理,天理不可逆!祝福黄振华,祝福广袤的中华乡村、悠久的民间文化。

推荐访问:文化站 事迹材料 站长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篇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000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