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2023年最新智慧课堂品牌(合集)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5-15 11:18: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智慧课堂品牌(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智慧课堂品牌(合集)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智慧课堂品牌篇一

智慧课堂是安徽讯飞皆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服务平台,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应用的新型信息化课堂模式。该产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决策、评价反馈、交流互动、资源推送等方面实现了数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变革,为智慧的教与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讯飞皆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实行“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设有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对智慧课堂的理论进行了专门研究.[1] 承担并完成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智慧课堂: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研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智慧课堂》专著(2016年5月)。该书被誉为“国内首部基于信息化视角,专门、系统地研究智慧课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著作”。

智慧课堂的定义

所谓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1]

智慧课堂的特征

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智慧课堂从依赖于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转向依赖于对海量教学数据的分析。用于分析的数据大部分来自lms、cms和学生档案库等数据库,也有些来自于学生个人的非正式知识管理系统(如个人主页、博客、微博等)。采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和分析,据此进行教学决策,依靠数据精准地掌握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智慧课堂教学中采取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即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并可根据需求实时反馈评价结果,包括课前预习测评和反馈、课堂实时检测评价和即时反馈、课后作业评价和跟踪反馈,从而实现了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反馈,重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资源的载体形式上是多样化的,包括电子文档、图片、影视、语音、ppt等多种样式的资源;在资源推送方式上也是多样的,既包括自动推送、人工推送等方式,也可以采取自主订阅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富有个性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智慧课堂教学流程

智慧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组成。

/ 3

智慧课堂教学流程

课前环节包括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课中环节包括课题导入、探究学习、实时检测、总结提升,课后环节包括课后作业、微课辅导、反思评价等。产品目前从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西安、南京、合肥、蚌埠等重要城市,均有常态化的学校(名校)应用案例。为促进产品深度应用和经验交流,公司每年会联合国内外知名学校举办全国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和名校长沙龙等活动。

智慧课堂产品组成

讯飞皆成智慧课堂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开展产品规划,结合讯飞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并与一线用户共同参与产品设计,经过实际的教学应用打磨而成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是由“云”、“网”、“端”三大部分构成的课堂信息化环境。云平台:提供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资源服务、数据处理、智慧课堂产品组成

教学服务等,比如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可以进行结构化与非结构数据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支持各种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综合应用等。

微云服务器 :提供本地网络、存储和计算服务,可以方便直接地将即时录制的当堂授课进行本地化存储;通过构建无线局域网,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移动设备(同时支持安卓、苹果、windows等多操作系统),在无需互联网的状态下,实现任意点对点的通讯与交互,节省大量互联网资源的占用;当连接互联网时,可以实现教室的跨越空间的直播。

端应用工具: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实现微课制作、授课、交流和评价工具,导入ppt并实现动画及视频的插入,电子白板式任意书写,实现发布任务、批改作业、解答问题、个别辅导等。学生端可以接收并管理任务(作业),直接完成作业,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 3

功能特色

一键开放投屏

采用自主专利投屏技术,一键操作、简单快捷,支持任意应用的投屏与讲解,实现更多优质资源进课堂。

无网环境授课

采用自主专利微云服务器,实现跨平台、不依赖互联网、满足高并发且稳定的师生互动授课。

海量优质资源

提供全学科、同步到书到课优质资源与海量题库,支持校本资源、智慧课堂(5张)第三方引入资源,助力老师轻松备课高效上课。标准语言环境

电子课本提供标准朗读带读功能,以及支持中文、英文的语音评测,帮助学校构建标准语言教学环境。

实用教学工具

支持ppt、word的原生态播放,提供白板、实物展台、课堂互动、微课录制等工具,满足全学段、全学科、多课型的常态授课。

多彩互动课堂

支持抢答、随机、分组等多种做题方式,提供投票、分享屏幕、拍照对比讲解等互动功能,助力老师打造多彩互动课堂。

全程动态评价

从日常作业、随堂检测到周考、月考、大考提供全过程学习精准诊断与评价,推进智慧的教与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立体互动交流

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的延伸,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提供学生定制终端,预置优质学习资源与应用,支持设备全方位安全管控,构建绿色学习环境,让老师家长更放心。

未来展望

多元动态评价:对教学过程实现课前、课中到课后全过程动态评价,对学生学业实现gpa综合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从主观评价进入到数字化评价,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社会评价体系。

学生智慧成长:形成学生数字化个性成长记录,为学生的智慧学习和成长提供科学发展模型。

构建智慧校园模型与区域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基于智慧课堂实现校园教学与管理的数据汇聚分析,构建有特色的智慧校园模型,并以校园为单位构建整个区域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区域内教育公平以及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数据化、科学化。

常态化应用

该产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从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 3

智慧课堂品牌篇二

典型案例1: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课桌上整理一下,只留下圆规、白纸、直尺、三角板、铅笔。

(学生整理桌面上的物品)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课桌上还有橡皮,你的橡皮能借给老师用吗?

(学生有的把橡皮给老师,有的放到书包里)师:同学们能猜一猜老师借你的橡皮有什么用吗? 生1:好像是准备擦东西用。

生2:应该是看我们没按要求做,不给我们了吧(学生有笑声出来)

生3:„„

师:“为什么呢?孩子们,我借你们的橡皮就是要你们没有橡皮用。呵呵!现在你们没有橡皮了,所以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更慎重了,想清楚了再写,但如果万一写错了,也没关系,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不过,橡皮老师是一定会还给大家的,不过要等下课以后,好吗?”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学生一边写一边擦,其中根本没有思考的过程,为什么要擦?刚才错在哪里?从来不去思考,作业本也被擦得“满目疮痍”。华老师收走了橡皮,就迫使孩子们认

真去“想”,慎重去“做”,良好习惯自然养成。这样的安排,还有另一妙处:课进行时,华老师让学生画圆,由于没有橡皮,学生就能把自己的起始思路留在纸上,暴露出来。一举两得,学生在幽默风趣中作好了上课的准备,正如华应龙老师说的“我怎么没想到呢”,台下多少老师和我一样不禁在心中再次发出这样的喟叹!

典型案例2: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麻明家《圆的面积》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认识老师吗? 生:认识,是马老师。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主持的老师介绍您,我们听到的。

师:不是马老师,是麻老师(师在黑板上写“麻”)。对这个字有什么了解吗?

生1:是麻烦的麻。生2:是大麻的麻。

生3:是麻袋的麻。(学生大笑)„„

师(面带微笑):都不好听,听老师给你介绍一下,不是麻烦的麻,而是不麻烦的麻,知道了吗?

(师生大笑)

以上两个简短的交流,教师热情真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彰显着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这样的对话,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轻松愉快的环境,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经典不止于此,柏老师:用“火山下雪(糖拌西红柿)”为学生解说什么叫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
“下雨天上厕所扔块砖头走一步,再扔块砖头再走一步”就象是解决问题时找数量之间的联系;
“煲汤”与“喝自来水”不一样,隐喻数学课为什么要追求过程„„ 身边之物、之事随手拈来都能变为妙喻、妙句,再深奥的道理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这就是名师的魅力。

名师之魅力二:勤学好思

每次品味名师的课堂,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顿悟的感觉,原来课竟然可以这样上。本次年会上华老师大胆创新,不墨守陈规,上出了崭新的一节《圆的认识》。用张兴华老师的话来评价《圆的认识》这课:“浑然大气铸成圆!”确实,让我们大为感叹这鼓浑然大气,更让我们见识了那华丽课堂背后的点点滴滴。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讲:“《圆的认识》一课属于经典之课,名家大师都用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后生小辈我也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那华老师为何还要上这样一节课呢?那是因为他发现之前的教学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其次,注重组织学生学会用圆

规等材料画圆,不重视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画出圆”;
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挖掘。华老师从一连串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还能怎样做”这五方面进行着全新而完美地诠释。不错,华老师正是敢想,勤学,好思,打破传统,突破局限,才铸成了圆!在欣赏中我慢慢得找到了与名师的差距了,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经常思考的,但是就是缺少持之以恒的尽头和刨根问底的精神,使我们的很多的思考都半途而废了,不了了之了。哎,日积月累起来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再听柏老师的说课,没有那些令我们瞠目结舌的名人名言,而是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第一节课时的不成功和盘托出,这个气量反而更显她的人格高大。她的那段话对我触动极大:“一个班如果上完一节课有2、3个孩子没学会,可能是智商有问题,但如果是有10个没学会,就是老师的问题,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设计的台阶大了,迈不上去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反思之后,才会为学生架设了合适的台阶,为学习作好了适时的铺垫。“要学习农民,庄稼今年收成不好了,不会埋怨土地,会反思自己„„”这些话将会鞭策我们今后要勤学好思,用这种态度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活。

名师之魅力三:博学大度

数学课,除了用理性的思绪,逻辑的推理作为纽带贯穿其中外,还可以在文中尽洒古典风韵之美。一句“圆,一中同长也。”

学生在尽情模仿古人摇头晃脑一读的同时,更清楚而真实地认识了圆及圆所包含的特征。课堂,更是顷刻间回归了自然,想当年孔子教学时的情境也不过如此吧!另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是一句古训,却让学生长了不少见识,用规画圆、用矩画方,虽似蜻蜓点水,确是一语道破天机,学生感觉受到了贵人真传就把圆画开了,到了画圆最后也不忘用上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说明画圆也有画圆的规矩,再一次峰回路转到了圆的本质特征上,还一气呵成折射到了探究问题也有探究问题的规矩。心想:可以设计成跨越时空的课堂,乃为博学所赐。在听华老师的《我怎么没想到》讲座时,更是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从古至今,由内而外的引经据典,比如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后续:假如那棵苹果树是种在月球上,苹果还会掉在地面上吗?比如说数学黑洞“495”的钻研探究;
比如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思考探究问题时而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哲理;
再比如说概括自己时用到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天成’有缺”等,古今融汇,中西贯通,如此才造就了大师、名师,都无不尽显博学之美。

华老师敞开心扉说课《我怎么没想到?》以及吴正宪《巧在设计,赢在实践》的忠告,都体现出名师的大度。华老师也说过古人云:鸳鸯绣罢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但是华老师能够敞开心扉,把自己设计课的每一环节的想法都一一展现给大家,足以见出华老师宽广的胸襟和热爱教育的真挚之情,让人感动。

我想我若也能象华老师一样家里有一盏萤火虫似的床头灯,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这样我与名师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了。

几点认识

-----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第十二届年会心得体会之二

(一)体验“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华应龙老师说:“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了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华老师的课堂上,直径和半径的概念是由学生顾名思义理解的,老师没有像以往那样咬文嚼字。圆的画法也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老师并没有1、2、3地强调,只是点破而已。而这些知识在我们过去的课堂中,老师咬文嚼字地讲,一步一步地细细强调,学生竟然也能坐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听,真是难能可贵。华老师说:熟能生巧,是否能生厌?生笨呢?学生为什么会那么乖巧“懂”装“不懂”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呢?这样的的教学是以谁为本呢?这些问题真是值得我们深思。

麻明家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在探究圆的面积时,设计了层层深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传统的剪拼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互为补充,不仅突破了圆的面积学习这一难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极限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正是因为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才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然后教学生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明并不断改善量角工具,最后形成今天我们使用的量角器的过程,借助这一探究过程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姜泽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学生对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产生意见分歧时,有效地运用了生成资源,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让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充分阐述自己理由,直到对方折服。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无一不闪现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如此巧妙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大数学观的教师所能为的吗?

(二)思考继承与创新。

新课改倡导我们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那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不是放给学生自主探索,过去所强调的分析法、综合法、数量关系式、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不要讲了呢?吴正宪老师提醒我们:要“好好” 地继承传统。那些传统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画图、列表、尝试、模拟操作、逆推、简化、推理)是多少年来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晶。我们不仅不可以摒弃,而且要引领学生去探索、梳理、体验,让孩子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同时,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思想方法。放给学生的空间小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的空间太大,为数较多的学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也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怎么办呢?柏继明校长的报告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建议:虽不能像以前那样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但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台阶,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次年会,我们所面对的专家和老师在交流时无一不博古通今,机智幽默,挥洒自如,这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曾有人这样形容美人:增之一分嫌高,减之一分嫌矮,施朱则太红,敷粉则太白;
华老师的课也给我这样的审美享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篡改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来形容柏继明老师的课:不声张却很厚实,不陡峭却很有高度。面对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擅于反思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心态。

让我们谨记吴正宪老师的教诲:用心感悟,潜心研究,做一个大气的有学科见识的老师!

品味智慧课堂 感悟名师素养

——参加省小学数学第十二届年会总结

县中心路小学 孙会峰

2007年12月21日-24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第十二届小学数学为期4天的年会。此次活动内容不多,但层次很高,时间不长,但内容充实,可以说,此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关于会议主题:

会议之初,省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徐云鸿老师做了发言,她指出,此次会议有三个主题:

1、全面了解新形势下全国新课程改革方向,明确新课改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一位好老师的标准;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全国获奖论文交流。

二、关于课堂教学:

(一)、关于课前交流:

课前交流,即是教师上课前通过与学生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它被教师广泛运用于公开课教学之中。其目的是通过课前交流,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恐惧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感到他是一位极为

亲近、容易靠近之人,从而能更好的释怀自己、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例1: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园的认识》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课桌上整理一下,只留下圆规、白纸、直尺、三角板、铅笔。

(学生整理桌面上的物品)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课桌上还有橡皮,你的橡皮能借给老师用吗?

(学生有的把橡皮给老师,有的放到书包里)师:同学们能猜一猜老师借你的橡皮有什么用吗? 生1:好像是准备擦东西用。

生2:应该是看我们没按要求做,不给我们了吧(学生有笑声出来)

生3:„„

师:同学们有的猜对了,不过,橡皮老师是一定会还给大家的,不过要等下课以后,好吗?

例2: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麻明家《的面积》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认识老师吗? 生:认识,是马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主持的老师介绍您,我们听到的。

师:不是马老师,是麻老师(师在黑板上写“麻”)。对这个字有什么了解吗?

生1:是麻烦的麻。生2:是大麻的麻。

生3:是麻袋的麻。(学生大笑)„„

师(面带微笑):都不好听,听老师给你介绍一下,是不麻烦的麻,知道了吗?

(师生大笑)

以上两个简短的交流,教师热情真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彰显着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这样的对话,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轻松愉快的环境,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关于问题情景的创设: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麻明家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课一开始,麻老师就问:同学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称石头的重?

生:„„

麻:为什么不直接称出大象的体重呢? 生:„„

麻:同学们说的真好,因为石头的重等于大象的重,所以称出石头的重,也就是大象的体重,这一种方法,在数学上就是转化思想,在我们数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思想,来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几句简短的对话,既轻松了学生的心理,也为下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做好了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

例如华应龙老师的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这样吗”。板书五把金钥匙以一个暗线的方式贯穿着全课,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正如他说:有问题才愿意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紧扣“圆,一中同长也。”深入浅出地剖析着圆的特点:一个圆心,半径相等;
在画圆时又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体会圆规画圆的优点,同时也向学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做人有做人的原则。而讲座中,华老师更是引经据典,古人古语的引用、中外名言的引用„„听华老

师的课,不是简单的听课,更多的是欣赏,欣赏他独到的设计;
感受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几点认识:

(一)、体验“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华应龙老师说:“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了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华老师的课堂上,直径和半径的概念是由学生顾名思义理解的,老师没有像以往那样咬文嚼字。圆的画法也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老师并没有1、2、3地强调,只是点破而已。而这些知识在我们过去的课堂中,老师咬文嚼字地讲,一步一步地细细强调,学生竟然也能坐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听,真是难能可贵。华老师说:熟能生巧,是否能生厌?生笨呢?学生为什么会那么乖巧“懂”装“不懂”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呢?这样的的教学是以谁为本呢?这些问题真是值得我们深思。

麻明家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在探究圆的面积时,设计了层层深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传统的剪拼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互为补充,不仅突破了圆的面积学习这一难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极限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正是因为做到了

“以学生为本”,才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然后教学生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明并不断改善量角工具,最后形成今天我们使用的量角器的过程,借助这一探究过程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姜泽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学生对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产生意见分歧时,有效地运用了生成资源,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让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充分阐述自己理由,直到对方折服。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无一不闪现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如此巧妙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大数学观的教师所能为的吗?

(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

1、教师应有课前慎思、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台阶。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重视学习的过程。

4、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

(三)、思考继承与创新。

新课改倡导我们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那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不是放给学生自主探索,过去所强调的分析法、综合法、数量关系式、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不要讲了呢?吴正宪老师

提醒我们:要“好好” 地继承传统。那些传统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画图、列表、尝试、模拟操作、逆推、简化、推理)是多少年来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晶。我们不仅不可以摒弃,而且要引领学生去探索、梳理、体验,让孩子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思想方法。放给学生的空间小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的空间太大,为数较多的学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也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怎么办呢?柏继明校长的报告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建议:虽不能像以前那样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但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台阶,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次年会,我们所面对的专家和老师在交流时无一不博古通今,机智幽默,挥洒自如,这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面对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擅于反思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心态。

让我们谨记吴正宪老师的教诲:用心感悟,潜心研究,做一个大气的有学科见识的老师!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认识小数”的两种教法与思考

作者: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胡良梅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教师甲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教师乙先教学例1,再教学例2。对于例2的教学处理也不尽相同。现将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教师甲] 师:快要开学了,小明想买一些文具和一张书桌,就邀请好朋友小红到苏果超市买了这几件文具。(课件显示:铅笔3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铅笔、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生:铅笔0.3元,圆珠笔1.2元,笔记本3.5元。

师:1元2角写成1.2元,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1元2角分成1元和2角,2角就是0.2元,1元与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3.5元后,教师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随后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师:买好了文具,小明与小红又一起来到了卖家具的柜台,他看中了一种课桌,于是就量了量桌面的长和宽。(课件显示:情景图中课桌长5分米,宽4分米)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如果用米作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生答略)

师: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板书后追问)这里的0.5米表示什么?0.4米呢?

生:0.5米表示5/10米,0.4米表示4/10米。

师:3分米、7分米„„分别表示几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教师乙] 先教学例1(与教师甲相同,不再赘述),再教学例2,这里重点介绍例2的教法。

师:小明选好了书桌,与小红一起又来到了文具柜,她买了这样几件文具。(课件显示: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生:圆珠笔1.2元,笔记本3.5元。

师:为什么1元2角能写成1.2元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想法。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打开老师发给你的信封,看看信封里的提示。

信封里的提示是这样的:

学生思考交流约两分钟,进行反馈。

生:我把1元2角分成1元和2角,2角是2/10元,还可以写成0.2元,1元与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

师:谁还能用这种方法说说3元5角为什么能写成3.5元?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想成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思考]

在随后的评课中,有的教师认为,本节课是学生首次学习小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购物的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因此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更顺畅。对于第二个例题中将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也没有必要充分展开,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且,《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要求的:“启发学生将1元2角分成1元和2角两部分,先把2角表示成0.2元,再和1元合起来就是1.2元。”因此,教师普遍认为教师甲的教法比教师乙的教法好。

我的看法和上述教师不同。我认为教师乙的教法比教师甲好,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次飞跃。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虽然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但仍然要帮助学生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而不只是认识小数的读写方法。的确,商品价格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小数,表面上看,学生对商品价格非常熟悉,可就是因为太熟悉,在思考几角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时,凭生活经验就可直接想到零点几元,其思维跳过了分数这一“中介”,而

这无形中会干扰学生对小数本质的关注与把握。要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分数,还应先教学第一道例题,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借助有意义的讲授,引导学生明确十分之几米就是零点几米,由此引出小数。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源头出发,使学生在首次感知小数时就了解小数的来源和意义,初步知道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接着教学第二道例题,学生进一步体会几角之所以能改写成零点几元,是因为几角其实就是十分之几元的缘故,进一步丰富对小数意义的体验。同时,在这一例题中学生还认识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完善了对小数的认识。

其二,对于第二道例题的教学,教师甲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将1元2角改写成1.2元,“忽略”了小数就是十进分数这一重要的思维环节。而教师乙则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又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到,2角就是0.2元这一常识是建立在2/10元这一“桥梁”上的,促使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通过对这两种教法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教学始终只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讨论问题,而不能引领学生将一些非正式的、具体的理解转化为正式的、系统的理解,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让“探究与创造”奏响和谐课堂——“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和

思考

作者:句容市华阳二小 吴平

(一)谈话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师:(对生提出的圆形有选择地在多媒体上出示,有车轮、光盘、硬币等)这些物体的平面都是圆的。(多媒体显示圆的轮廓)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好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

师:以前同学们画过圆吗?你们是怎样画的?

生:(1)用圆的物体照着描圆。(2)用绳子画圆。(3)用圆规画圆。

师:同学们提到了圆规,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圆规、(过程略)你会用圆规画圆吗?

(学生试画圆,后说说怎样画圆)

1、活动一:动手画一画,感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师:(1)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一张纸,上面有一个圆,请你再画一个圆。要求你画出的圆,比原来的这个圆小一点。

(2)再画一个圆,要比原来的小得多,先想一想,再画一画。(3)谁能说一说,如果要画一个比原来这个圆大得多的圆,你想怎么画?

师:刚才我们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谁能说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不一样。(初步感知圆的大小有圆规两脚间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活动二:动手画一画,感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师:(1)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白纸,画几个圆,与老师发的纸上的圆一样大。

(2)思考:现在我们画出的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圆规一个脚尖指在纸上的点决定圆的位置。

3、活动三:动手剪一剪,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的特征。

师:在老师发下来的这张纸上,画着差不多大小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如果把这两个图形都剪下来,你估计剪那种图形的时间少一些,为什么?

生:„„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圆剪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圆?

4、活动四:动手折一折,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5、活动五:动手量一量,认识圆的特征。

师:随意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并在这个圆内作出它的三条半径,三条直径,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并填在表格里。观察数据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总结:①同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而且长度相等。②同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填表。(应用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略)

2、课件出示:三辆汽车进行比赛,分别用长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

师:比赛看完了,你会选择那辆车子,说说为什么? 师:利用我们今天学的圆的特征,你能解释吗? 生:„„

师:演示三种车轮中轴的运行轨迹(突出轮子是利用了圆心和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这个知识点)。

师:那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井盖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

师生归纳:井盖做成圆形是利用了同圆内直径都相等的特性。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延伸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喜欢围着圆桌吃饭?很多东西要做成圆形?希望同学们通过车轮和井盖的启示,能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五)小结学习收获和体验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关于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思考:

数学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和结论等,而应该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发现规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收者。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对圆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 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陈凤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一、案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今天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情感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为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重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合理整合学生的需求,再依据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可以根据需求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给与满足和实现的:一类是需要教师给与转化和指导的。这里的“需求”指的都是第一类,包括学生心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需求,具体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技能的需求、学生对和谐学习环境的需求。

三、案例描述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
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旧知识不少,新知识又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刺激性、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位置上,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好处,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简洁美,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引入设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

师:“数学、数学,研究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生:数。(教师板书:数。)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师:同样是这个x,为什么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数,有时候就表示一些数,甚至任何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关系和条件变了,所以表示的数可以不一样,数的范围也不一样。

过程设计,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

师:再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略)

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定律,一边是文字的形式,一边是字母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师: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们记的住吗?怎么记的? 生:当然用字母表示来记了!教师故意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偏爱字母的形式呀9 生:好记、简单、清楚、方便、明白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个字母,你在哪里见过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课件演示)生:(兴奋地)扑克牌!ll、12、13。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情况呢? 生:求未知数x、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师:就从大家熟悉的求未知数x看起,l+x=100 l+x<100 l+x,x分别表示几? 生:x表示99,x表示小于99的所有数,x表示任何数。

重点设计,利用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师:用字母表示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操作:切黄瓜,切一刀,分成几段?两刀呢?三刀呢? 生:切一刀分成两段,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教师操作:快速切黄瓜„„

师:切了多少刀?分成了多少段? 生:太快了,没数过来„„

师:怎么表示切的刀数和分的段数呢?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用字母表示!

课件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请学生连续接儿歌的下句。

学生边说边算,越来越慢、越来越出错多,自己都笑个不停„„

师:如果满池塘都是青蛙,你们什么时候说完呀?

生:(边笑边说)用字母表示!师:看看儿歌里有哪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你们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跳下的声音数。

师:这么多的数量你们打算用多少个字母表示? 生:(异口同声)一个就行!师:如果现在让你来把这首儿歌接下去,你想怎样接?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难点设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师:既然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有这么多优点,那你们想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吗? 生:想!师:这里面可有特殊的要求,你们自己来发现这些特殊的规则是什么,好吗? 学生自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尝试、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四、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前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了解.还特意和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式”聊天.询问他们对于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了解。由于教师对本册教材有通篇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小数简算和平面图形求积计算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复习,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感受“文字表述和字母表示”的机会.形成了初步的表象。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学习”的问卷调研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1.很有趣味的、好玩的知识。2.能够帮助我解决身边问题的知识。3.考试中的重点知识。

4.需要认真钻研才能掌握的知识。5.容易学会的知识。

在问卷的1430人中.有433人选择“1”,约占30%;
有435人选择“2”.约占30;
有184人选择“3”,292人选择“4”.86人选择“5”。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

基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才有了引入部分的设计,麦当劳、停车场的标志,一下子就走人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扑克牌的诙谐.学生立刻联想到数学中的

未知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吗?但是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而是设计了三个求未知数的问题“1+x=100l+x<100 1机”.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即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同一个字母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有时可以表示一些数或是任何数。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预设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以往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时,总是在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后(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提出。而本节课对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了比较厚实的预设.让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好处.只是没有挑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过程.这是教师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带着这样的经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很自然的勾起这种切身的体验,他们由衷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归纳、形成认识,“简便、清楚、方便、易记”等规律性的数学语言脱口而出。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需求。

喜欢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特别是当这样的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了“现场切黄瓜”的情景,学生感到有趣好玩.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而教师呢,故意切得飞快.还能清楚、快速的数出切的刀数和切成的段数吗?教师的“炫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字母表示。

对于“青蛙儿歌”的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先找出儿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然后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可是顺应着“切黄瓜”的问题解决,看到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儿歌接龙”,在一片诙谐滑稽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看清了儿歌中的数量,而且还“算”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成为了不可争的共识。

三维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适度调整教学,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生成。4.效果的反思。

(1)教师能从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初步的策略。

(2)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追求过程清晰完整,转向了重点要落实在学生的需求点上,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3)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捕捉学生学习中随机出现、鲜活信息的意识.并尝试加以恰当地运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机智。5.问题的反思。

(1)如何对收集和了解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提炼、概括出核心内容。

(2)面对大班额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在面向学生共性需求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3)如何恰当地处理生成性需求和预设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智慧课堂品牌篇三

品味课堂,品味文化

——记参加杭州“千课万人” 两岸三地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研讨会有感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品味课堂,品味文化”。2015年4月10日至4月12日,我校4名语文加了杭州“千课万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在杭州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齐聚在这里一起学习探讨。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是

通过目睹名师们的风采,聆听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见解,我们的心灵被一次次地震撼了!

大会初始,三位老师共同呈现同课异构——《兔子的名片》,同样的内容却有着不一样的精彩:其中江苏的许嫣娜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瞬间把孩子带到了故事的情景中,让孩子们完全不觉得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参加一个故事大会;
河南的王振会老师带来的角色表演,让孩子们在动作、语言、神态等生活行为中亲身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
浙江曹爱卫老师用她那绘声绘色的朗读、生动精致的图片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故事中学到语文知识;
陆虹老师带着美丽的笑容,温柔的话语,秉着一颗“童心”,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孩子们共同鉴赏了儿童诗歌;
福建的张旭莹老师带来了来自竹乡的歌声——一个个汉字在她的解释下变得如此形象,孩子们乐学汉字的情趣及会学汉字的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福建省厦门市的郭宏君老师杜绝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而教,她的科学解字非常适合孩子们了解中国汉字的奇妙;
北京小学的吉春亚老师把识字课上得扎实认真,孩子们在她温柔的讲述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底蕴;
上海市台商子女学校的王昭文老师则擅长运用巧妙的提问和引导,让孩子在不断生疑和解惑过程中有效地建构及培养相应的自学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的彭懿副教授把看懂图画书精简为了七步,可谓步步为营,步步精彩;
江苏省的薛法根老师极其注重学习方法,他的教课有条不紊,思路非常清晰,孩子们学得也很轻松;
台湾台北市的李玉贵老师用温和的语言带着孩子们在图画书中找到乐趣,并能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孩子有所思、有所想;
江苏省南京市的郭学萍老师注重“心灵的生本课堂”,所以在她的课堂上处处体现着这种心灵审美,文化创新的精神;
儿童文学作家雪野老师非常关注孩子本身,巧妙地引导孩子自己打开诗眼、流自家的诗泉;
江苏省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的史春妍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为热爱汉字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所以在识字的课堂上她结合动物,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绍兴市柯桥小学的张幼琴老师上课自然和谐,把控大局,逻辑清晰,把《画家和牧童》的故事带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吉林的钟鹤童老师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教与学互动和谐融洽,以“与众不同的麻雀”带给了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思考;
柳耀华老师善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课堂上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及鼓励;
茹茉莉老师结合基本学情,营造出了一种热烈又有效率的学习氛围;
沈美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表意功能,为孩子们的识字写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理念成就别样的课堂

名师们专家们带来的新的理念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们语文教学。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学习者不单单是学生,教师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学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这次盛会传递出以学生发展成长为目标的课堂理念;
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翻转的角色定位;
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结构改变的教学程序;
单边讲解向合作讨论学法转向;
由被动学习向质疑探究转变。这些理念都在名家的课堂里得到了很好阐释。

台湾老师的小组合作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学本课堂在台湾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更加注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他们课的设计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课堂上孩子们都在动手操作,动手的背后就是学生都在思考。课堂上没有动人心悬的情境设计,没有煽情的语言,让听课的老师少了点味道,因为你不是参与者。课堂上老师始终是孩子们的学习伙伴,走在孩子中间,不断地询问,“我能帮你什么?”“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也,我们一起来。”几堂课中“你发现了什么?”是这几位老师用的最多的提问句式,他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看似学生读得很熟,看似懂了的文本中,一旦落实到解决问题时,却又不是很懂了,只有能重新建构才懂了。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说说中了解文章的脉络,懂了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精妙,知道了作家的写作方法,内化了文本的语言。

精彩的的课堂虽然落幕,但带给我们的思考继续,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让这种思考、理念、技巧带进实践中,在自己的班级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智慧课堂品牌篇四

品味阅读品位课堂

东海县城头中学岳玲

【文章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式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阅读和品味语言,但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究竟应该精心品味哪些语言点呢?我认为应品味体现人物语言个性的句子、点睛之笔或深化主旨的句子、富含哲理的句子、精妙的景物描写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及诗歌辞赋。

【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阅读品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读书的总结真是精辟入里。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式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阅读和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其语言也不会逊色。我们平时阅读的文章,有的语言精美,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含蓄深沉,有的语言平淡朴实,有的语言隽永诗意。

但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究竟应该精心品味哪些语言点呢?以下是我在听课学习、阅读书刊以及自己教学实践中总结几点,与大家共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鲜明的人物个性语言、点睛之笔或深化主旨的句子、富含哲理的句子、精妙的景物描写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及诗歌辞赋。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才能从内涵上理解文章。

一、品味鲜明的人物个性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那如何品味鲜明的人物个性语言呢?

我认为应该主要通过反复阅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表白,通过反复阅读人物语言,进而体会人物的心理、精神.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神态、细节等语言,极富表现力,品味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

在小说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去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得知自己真的中了举后,喜极而疯的一段描写。作者就运用了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动作与神态“一再拍手笑”等描写,夸张但不失真,矛头直指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父亲的一段描写: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段文字对“父亲”进行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知道那人是于勒后,怕被女儿女婿发现,不敢面对现实的紧张、失魂落魄。在讲述本段时,我反复让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概括的点睛深化句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强调“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因此学生无论学习哪一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品味点睛之笔必不可少。

如《都市精灵》一文,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少见或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选材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程度”。

三、品析精美的哲理性句子

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一般地说,深层含义的句子是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具有象征意义,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

哲理深刻的语言是作者经典的总结与深刻的人生感悟,是文章中闪耀智慧光芒的亮点。琢磨这些句子如同和作者对话,可以启迪读者思考人生,提升境界。比如品味《老人与海》作品中“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一句,可以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们品味莎士比亚作品中经典名句,懂得应当开创怎样的人生,怎样勇敢地、智慧地生活。“成功失败,在此一举”“要收获谷实,还要等我们去播种”„„《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这句话揭示了农村破败,农民痛苦地根本原因。

四、品享精妙的景物描写片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妙的景物描写表达一种意境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给人如诗如画的境界,也对渲染氛围,凸现主旨,表现人物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绘更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但是,学生往往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命运,忽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也不去细致的推敲。

一般来说,品析精妙的景物描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让学生重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要学生明白,在文学作品中,情景的刻画,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之物,那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如果忽视了景物描写,那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基本的情趣和韵味儿。

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在这篇课文中,对景物描写的品味和揣摩本身就是学习的重点。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
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用恶劣的暴雨环境衬托祥子痛苦地境遇,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深化小说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反复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品味来感受祥子当时的悲惨状况。

其次,教给学生景物描写品析的基本方法。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品析,一般是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作品描绘了哪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第二,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修辞方法:如拟人为的是赋予生命力,把物写活了;
比喻为的是形象生动;
对偶显得整齐,琅琅上口。2.烘托作用,如渲染某种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特点。3.创设某种意境,蕴含某种哲理,如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表达某种象征含义。4.品味精妙的词语,往往一句话的亮点就在某一词或字上,所谓“一字传神”、“一字千金”。

第三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怎样的作用。

再次,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景物描写。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在知识的运用中,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在作文写作中,尤其是记叙文体裁的作文,要引导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独自品析精妙的景物描写了。

五、品悟精彩的诗文名句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诗词曲,都有一种意境美,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值得反复揣摩、精心品味。如何品味?读者要做到三会即:
“感”、“悟”、“联”。“感”,即读懂句意,感受意境;
“悟”,即品味词语,体会作者情怀;
“联”,即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现实(个人和社会)。

欣赏古诗词,无论是诵读吟咏,还是解读意象,赏析意境,都要

对语言进行反复揣摩,仔细品味。要抓住诗中的妙字佳句,从字里行间去发现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去努力地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这样,才能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人的艺术风格,进而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享受到诵读古诗词的快乐。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角度出发,也可以从炼句角度出发。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为例:诗人采用了象征、拟人的手法,“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那江上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再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新颖、妥贴,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灰的月光一起洒落人间。既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又品味到古诗词的语言美。

同时我们在阅读中也会发现,很多文章旁征博引,很有说服力。作者引用的大量的名言、诗句一定是精挑细选的,因此,我们阅读时,不仅要品味名句本身的含义、道理,更要品味它在文章语言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感受名句的思想内涵。季羡林的《成功》一文中转引的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言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经典名句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中的深意,悟出诗句的精妙极其作者的用意,感受作者的恰当引用所达到的精彩效果。感悟作者如何巧妙利用诗句名言来深化主题强化中心论点的。

语言艺术博大精深,阅读离不开“品”,细细品味,品味作品如同品味生活,妙趣横生。可以品出人生的快乐,可以品出生活的浪漫,可以品出生命的意义。但愿我们一起:品味精彩语言,缔造品位课堂!

智慧课堂品牌篇五

构建智慧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孙桂芳

智慧与有效犹如一对双胞胎,是紧密相连的,智慧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必定充满智慧。一直以来,我校在教育局与东师大引领下积极探索构建智慧课堂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打造高效课堂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学改革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最高境界。

一、让智慧呼唤灵感课堂

1、重视理论学习

学校积极推荐、印发相关学习材料,传递科研、课改等信息并按时组织教师学习。将《新课程标准》、《开平区智慧课堂评价标准》、《税东中学智慧课堂评价标准》以及税东中学智慧教学21条,全校教师皆已配备人手一份,也多次由周校长组织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的的教学常规细则,让我们的教学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学科大组进行《课堂生成的智慧》相关理论学习,本学期至少两次,有组长搜集材料在统一的时间内组织学习。学校还会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等相关书籍的推荐,让全体教师都能了解深刻明白智慧课堂的内涵。而实施前提是要求教师们做到四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千方百计的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千方百计的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视备课改革。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潜心研读教材,细心分析学情,精心研读课标,全心课堂设计,才能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时至今日,第一轮新课程已经结束,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改革,让集体备课产生更高的效应。备课组共同研究教材,并确定组内成员的主备内容,然后分头备课,对疑难问题及时组织讨论。使用者把主备者的教案打印出来之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自己对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直接在已打印的教案上进行修改。这样的形式,老师们既了解了主备者的意图,又不缺乏自己的个性设计,也方便了学校对备课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把作业布置情况和板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具体体现。当然怎样的形式更有效,我们始终在探索,不断在完善。所有的改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课堂能成为孩子的乐园,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乐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3、重视教学环节

我们认真学习了开平区智慧课堂的要求,并制定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智慧课堂具体环节和智慧课堂21条,根据每一条结合自己所教数学学科进行分析组内讨论交流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 新授课智慧五环教学法:

(一)、展示目标,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成果展示,共享快乐;

(四)、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复习课智慧六环教学法:

(一)、自主复习梳理;

(二)、课堂展示答疑;

(三)、思维能力提升;

(四)、知识方法归纳;

(五)、巩固练习反馈;

(六)、课后整理总结

并按照此环节进行教学,一个班用智慧教学法,一个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对比,从作业的效果和周测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智慧教学法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教学法,邀请本组教师听课,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改正,二、让智慧点燃激情课堂

新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火花的集成舞台。上学期我和青年赵素芳结成还结了对子,小赵老师在我的指导下成长的很快,赵老师参加了开平区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学校讲了一节汇报课,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还有我在全校老师智慧课堂交流上代表数学组讲授了一节观摩课,该课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赞扬。

三、让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探究中,实质上收获最大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在探索、交流、思考、操作等富有成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注“争”点,激发思考,启迪智慧。记得有人说过:“只要有思想的碰撞,必定有思维的成长。”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等都会引起学生之间智慧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是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这种“争”点,以“争”点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激烈的争锋、智慧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策划者,不是主演而是导演兼配角,而且是最佳配角。

总之,智慧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是学生合作探究、真正体验学习乐趣的课堂。让我们摒弃陋习,享受自由;
舒展灵性,创造奇迹。让生命的活力在智慧中涌动与生长,使课堂成为奏响学生智慧灵动旋律的知识殿堂吧!

推荐访问:合集 课堂 智慧 最新智慧课堂品牌(合集) 最新智慧课堂品牌(5篇) 智慧课堂产品哪些公司做的比较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