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202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1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17 13:12:0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14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14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2

俄欧关系的走向分析

【内容提要】面对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亚太地区,国际政治中心随之转向只是迟早的事情。一个实力恢复之中的俄罗斯和一个尚未安顿好的欧洲如何深化合作,未来无法确定。冷战结束以来,俄欧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可是双方就欧洲安全问题的分歧难以弥合。俄罗斯的欧洲中心主义政策已经走到尽头,为了在未来世界的多极格局中赢得重要一极的位置,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抉择必须是扩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俄罗斯 欧洲 俄欧关系 俄欧安全

欧盟对于在阿拉伯世界,特别是对于历史上深度卷入欧洲事务的北非发生的诸多事件无力施加重要影响,使人得出伤感的结论:欧洲不再是一支全球性力量,它正在为内部事务而忙碌得筋疲力尽。欧洲忙于内部事务而无暇他顾,帮助莫斯科实行现代化事业不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问题不仅在于,欧洲政治家已经习惯于冷战时期在美国庇护下的舒适生活,如今却遇到诸多危机的挑战,除自身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机,还有民族国家情绪的强化以及欧洲内部民族和地区的变化,而且在如今欧洲政治生活中,过去的政治分歧和历史偏见的残余影响不可低估。

试图将苏联解体后实力下降的俄罗斯排挤出欧洲主要玩家,并且在其西南边界建立新“防疫隔离线”的种种做法,并没有给欧洲内部“无冲突发展”带来真正的安宁。前南各国间遗留的纠葛,承认科索沃之后分离运动的增长,给欧洲局势带来了不稳定。同时随着美国介入欧洲事务力度减弱,欧洲某些国家根深蒂固的傲慢和众多小国的历史本能都有可能加重欧盟整合的困难。

历史是启蒙老师,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并同现在发生许多事件进行比较,今日欧洲所发生的事件就能够证实这一点。

一 关于欧洲均势的历史回顾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欧洲国际关系形成的均势体系,并不能预防危机和战争,但是能够控制冲突的规模以及限制一些国家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他国的概率。在欧洲均势体系中出现的重大间断就导致大陆的严重冲突甚至是世界战争。

虽然欧洲均势的奠基者有马基雅维利和黎塞留式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国际关系中出现均势状况并不是当时政治家和外交家具有远见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那些新出现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开始抵制来自欧洲显赫王朝对自身政权与独立的威胁。

俄罗斯得益于彼得一世改革,迫使欧洲考虑它的利益并将其纳入决定欧洲均势的国家行列。拿破仑战争迫使欧洲大国自觉地建立基于均势原则之上的国际秩序,俄罗斯为保持这种均势而发挥最重要角色。1815年维也纳会议和以俄奥普为基础的神圣同盟,虽然渗透欧洲专制王朝建立某种机制以集体行动反对任何革命的意图,但还是把均势作为调解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之一。在欧洲几乎40年里没有出现一次大国参与的战争。

当时外交界只赋予欧洲均势相对稳定的特点,最终还是自己毁了它。鉴于俄罗斯在欧洲影响力增强,尤其在巴尔干地区,奥英法发现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潜在威胁,因此为抵制“俄罗斯熊”而决定利用土耳其。英法利用沙皇尼古拉一世独吞黑海两海峡的冒险行为,参与1853~1856年俄土战争,开始瓦解维也纳确立的奉行均势原则的欧洲秩序。

俄罗斯败于克里米亚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使欧洲外交抛弃了表面上的克制,恢复西欧大国间昔日的争夺,形成俾斯麦“现实政治”原则占据首要位置的新欧洲秩序,即以强者为王来决定国家间关系。1870~1871年普法战争使欧洲政治具有对抗底色,此后在欧洲出现追逐霸权的强烈欲望,德意志帝国认为自己不再是欧洲工场的铁砧,而是大铁锤。但是欧洲国家没有认识到德国起初改变力量均势、后来转变为军备竞赛的所作所为是对自身安全和欧洲文明的威胁。

一战并没有使欧洲政治家接受任何教训。1919年巴黎和会建立的秩序使欧洲失去长期和平发展的机会:它一味向德国复仇,将苏俄排挤出欧洲均势之外,激化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民族问题。一战后美国对稳定欧洲做出贡献。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否定“现实政治”,同时认为均势理念是不道德的而加以否定,主张实行国际秩序的新原则———民主、集体安全和自决。当时欧洲领导人拒绝均势政治的基本格局从而陷入了无数灾难的绝境,这种情形表明,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欧洲应该明白,在没有包括世界上三个最有实力的国家:美国、德国和苏联之前,集体安全的普遍理论不会发挥作用。

虽然德国在一战后失去对外政策的分量,却善于利用欧洲均势的残局、伦敦和巴黎之间历史上不信任以及英国长期以来希望德国成为对付俄罗斯和法国的平衡物。德国外交在施特雷泽曼(1923~1929)领导下发展同苏联的关系,迫使英法神经紧张起来,以此削弱它们对德国施加的压力。1925年洛迦诺会议若是没有英国(还有美国)帮忙,德国是不可能在修改凡尔赛和约道路上迈出一大步,并且事实上在欧洲国家中取得“平等权利”地位从而损害到法国利益的。此次会议为德国向东欧发展开辟了道路,如果柏林满足于这个“礼物”,很有可能成为西方未来的布局。可是希特勒上台后鄙视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思考着欧洲统一在德国统治下的疆域范畴。欧洲政治家着迷于希特勒并确信德国属于西方文明,却无法认识到德国军备不受限制的增长对于欧洲均势和整个世界的灾难性后果。

英法领导人在1938年9月慕尼黑向希特勒妥协,这就彻底破坏了欧洲均势,迫使苏联单独面对纳粹德国。斯大林于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向西方表明,虽然苏联奉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可是对于西欧外交所熟悉的黎塞留权谋手腕和俾斯麦“现实政治”并不排斥。斯大林暂时使苏联地位在战前欧洲得以平衡,但是没有彻底识破希特勒的意图,断定与德国不可避免的战争会延迟一段时间爆发。1940年5月法国战败,对西方国家而言这是寄希望于利用希特勒德国作为同“布尔什维主义传染病”作斗争的排头兵的幻想最终破产,对苏联而言这是期待着西欧国家在帝国主义争夺中相互消耗的希望彻底破灭。严酷的现实紧迫地提出必须联合起来对付共同敌人的问题,这种愿望在苏联遭到入侵后体现在建立反对希特勒联盟上。

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罗斯福总统认识到,欧洲力量均势本身能够保证美国安全。罗斯福执政时美国外交界出现了不同于威尔逊观点而主张“力量平衡”人士,他们认为评估国家实力以及国家间力量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对外政策这种倾向的逻辑发展就是美国同苏联合作建立联合国,它不同于国联并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1945年后各种力量的复杂分布和广大国家的利益。

“现实主义者”地位加强始于冷战开始,当时美国认为自己不仅是欧洲,而且是整个世界力量平衡的主要保证。面对苏联实力和影响的不断上升,遏制苏联就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动机。美国认为苏联势力范围扩张至东欧尤其是战败德国境内,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最大威胁。实际上,遏制理论以二战后形成的力量配置为基础,为欧洲均势的复活做了铺垫。遏制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推行“实力政治”。美国不仅拥有原子弹,而且在1949年4月建立起公开反苏的北约组织。

苏联领导人积极跟进:它全力巩固在东欧的安全阵地,在这些国家里确立苏维埃式秩序。但苏联的主要成就是1949年拥有了核武器,这使西方国家领导人头脑冷静下来,并在很长时间里使国际关系保持相互遏制的特点。苏联取得同美国的核均势不仅巩固欧洲均势体系,而且使这一均势扩展至整个国际政治,特别是民族解放运动使第三世界告别殖民主义统治。西欧也处于有利地位:苏美竞争直至90年代前使它有可能忘却大陆的战争行为,不再承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责任,由于两个德国存在而不至于过分担心德国威胁东山再起。在欧洲乃至世界确立的均势,使主要国家展开有关逐渐裁减核军备的谈判活动,出现苏美关系“缓和”时期,促成1975年在赫尔辛基召开欧安会。

由于苏联内部问题困扰,同时伴随它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削弱,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支持威尔逊观点的势力抬头,在苏联解体后这派力量排挤主张实力均衡派人士而进入美国外交的决策圈。在克林顿总统(1993~2001年)1994年出台文件中讲到,美国安全应该“基于市场经济民主国家范围的扩大,与此同时要防止和对付那些对我们盟友和我们利益造成的一系列威胁”。这里强调,美国安全和繁荣直接地同“在世界上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战略地缘意义的国家里巩固民主和深化政治与经济自由主义进程”紧密相关。出台这一文件表明美国政府向往扩张救世学说,在国际舞台推行单边主义而不用顾及俄罗斯的反应。

“新保守主义者”依靠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试图强行按照美国方式重塑世界。霸权意图昭然若揭,反映在把联合国当作均势的“残余”并毁掉其基础,特别是反映在北约在前南境内的行动。同时强化跨大西洋联盟,巩固北约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紧密联系,依靠中东欧国家亲美情绪而不允许欧盟表现出过多独立性,将欧盟活动仅限于经济贸易联盟。

美国的霸权意图之所以顺利实施,既得益于苏联这一平衡物消失而破坏欧洲的均势,也得益于希望得到“美国保护伞”的国家数量在增加。俄罗斯自身软弱,在欧洲战后一代政治家看来,它不再是大陆均势必不可少的力量。西欧国家领导人远离昔日“苏联威胁”的轻松心态,同时也反映在对待土耳其的态度上,他们不认为土耳其有能力对巴尔干事务施加重要影响。直至最近,欧洲人很少关心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有能力很快成为区域性大国,并大大提高国际声望和对欧洲内部伊斯兰因素发挥稳定作用。

2003年美国在伊拉克开始的冒险行动,使华盛顿霸权意图遭受重大打击,同时使欧洲开始担心在不受制约的单极世界里自己的未来,并迫使对自己责任感早已生疏的大陆精英思考在世界力量变化中欧洲政治地位问题。2008年发生金融经济危机再次使欧洲政治家倾向于必须适应新现实的看法。美国新总统宣称放弃小布什粗暴放肆政策,重新使“力量平衡”支持者走上美国外交前台位置,于是就有谈论美国同意与快速成长的中国承担“全球领袖责任”的话题。可是在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北京时,温家宝表示不同意所谓“两大国”说法,并解释说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打算同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

然而眼下还不能谈论跨大西洋一致性遭遇严重危机的问题,即便是德法前领导人施罗德和希拉克曾公开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的分析非常深刻,他指出西欧挑战美国的游戏毫无结果。西欧和美国因历史(欧洲移民构成美国居民的主体部分)和文明(文化亲近和宗教思想)而相互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关系因美国参与二战而得到加强,同时在冷战时期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当然,西欧意识到在世界秩序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过分依附于美国,对欧盟成为国际政治中心之一的抱负与傲慢将是消极和有害的。此外,西欧无论如何也不想同俄罗斯疏远关系,莫斯科实力逐渐恢复迫使欧洲重视并且重新找回早已忘却的欧洲均势体系理念,公开表现出同俄罗斯发展关系的意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洗刷欧洲是美国附庸的形象。

深入分析西欧接近莫斯科的其他动机,就会发现西欧在90年代俄罗斯衰退中不仅幸灾乐祸,而且还“尽其所能”落井下石。西欧外交最近的行动(就柏林-巴黎-莫斯科路线展开深入对话,对俄罗斯说一些有关欧洲安全倡议的荒。唐想法,暗示俄罗斯有可能成为北约的成员)是在北京正式回绝美国建议中美充当全球两大领袖之后。西欧人长期以来期盼着俄罗斯采取对抗中国的政策。早在1959年初法国总统戴高乐就说苏联与中国冲突不可避免,在他看来这是推动俄罗斯与西欧接近的重要因素。1959年夏美国国防部长麦克伦在同苏联葛罗米柯会谈中说,美苏必须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必须指出,在苏中关系紧张时期,莫斯科一度考虑过类似西欧政治家劝说“联合”的话。

现在俄罗斯正僵持在十字路口。在竞争力不佳的条件下,俄罗斯外交面临着来自内部许多复杂问题的压力,落后停滞状况重挫自信心,并催生悲观失望情绪,寄希望于借助外部帮助取得前进的突破口。然而在重新校正世界和欧洲的力量均势体系之时,没有那种19世纪和20世纪为政治与经济利他主义的位置。俄罗斯拥有的唯一机会就是追随那个有可能填补美国霸权之后形成“权力空白”的国家。无论这种说法听起来多么庸俗势利,但是可以激发出建设现代国家的内部积极性。否则,俄罗斯执意要充当改变世界力量平衡的工具,这是有风险的。

二 对于欧洲安全的真正障碍所作的现实分析

欧洲的未来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欧洲人能否在自己家园建立一种有效的秩序?

自17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出现,它们为争夺大陆优势展开激烈争夺。30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促进“欧洲思想”的发展,它认为欧洲因自身特点是一个共同体并主张欧洲统一。18世纪出现前所未有的欧洲政治思想各种流派,提出各种欧洲统一的理论和计划:诸如英国政治与社会活动家佩恩,法国外交家和哲学家圣皮埃尔,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德国哲学家甘特。他们的所有方案都提出建立统一欧洲机制。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不仅联合保守君主王朝反对革命,而且在历史上它们第一次表示愿意在欧洲安全与稳定受到威胁时协同行动。但是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愿望无法实现,原因在于欧洲舞台上的大玩家之间矛盾很深。影响欧洲安全最主要因素是维也纳会议之后在许多国家兴起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在德法两国这股情绪具有敌对性质。政治家嘴上所讲的欧洲统一思想变成用于政治目的的宣传工具。

一战及其悲惨后果使陷于软弱无力境地的欧洲政治家极其恐惧,悲观失望情绪弥漫。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随后的外国武装干涉和西方的抵制与绝交只是加重欧洲的混乱与动荡。1923年奥地利社会活动家库登霍夫-卡列格在《泛欧洲》一书中,呼吁法国议会接受有关联合欧洲的建议。他主张把欧洲联合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以应对三支重要力量———苏联、大不列颠和美国,尽管此人承认为复兴欧洲有必要同苏俄建立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给予苏联对待联合欧洲的态度以重大影响,特别是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对比评价不高。但是纳粹在德国掌权以及强烈的反苏情绪和统治欧洲的意图,使苏联重视保障欧洲稳定问题,途径是与法国及其盟国接近并实施集体安全政策。1933年12月莫斯科通过决议,预见到苏联有可能加入国联并缔结联合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协议(东方条约)。1934~1935年苏联外交积极展开涉及缔结东方条约的工作,同时试图同英国改善关系,并希望与伦敦一起实施集体安全之想法。可是伦敦更热衷于“西欧安全”,倾向于同德国缔结协议并任由柏林在东欧放手行动。

德国迅速占领西欧并转而进攻苏联以及建立反希特勒联盟,这为复兴“欧洲思想”提供条件。虽然斯大林对于在欧洲建立联邦、多边联盟或集团抱有一种戒备心理,可是苏联高层并不排除在战后消除对苏联安全威胁的条件下存在这种可能性。关于这一点英国外长艾登于1941年10月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谈话中提及过。在转交给英国的苏英条约补充议定书方案里讨论了关于战后安全问题,确认“必须建立欧洲委员会作为国际机构,并掌握一定数量军队以作为保障欧洲和平的手段”。

二战结束后发生的事件显然不利于实施统一欧洲的思想。在1945年柏林会议(波茨坦)上盟国间发生严重分歧,此后苏美关系走下坡路。美国愈加经常地把反希特勒联盟称作“可怕盟国”,杜鲁门总统则表示,美国对于“笼络苏联”以及对俄国人妥协而感到厌倦。斯大林也放弃战后同美国合作的意图,加强在东欧的苏联势力范围以应对来自西方的新威胁,并反复强调资本主义就是战争根源的观点。在苏联国际地位上升条件下,西欧公开流露出历史上对俄罗斯的害怕,所以欢迎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1946年戴高乐将军提出“欧洲是从斯特拉斯堡至乌拉尔空间”的概念,他认为战后苏联可以平衡美国和英国政策,可是他的主张在大陆反响不大。反苏主义就成为西欧一体化主要动力之一。

法德接近是这种联合的火车头。当然,戴高乐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直认为法国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同苏联接近以保证自己安全,免遭德国再次威胁。但是,苏联强烈的反西方政策和斯大林低估实力削弱后法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这使戴高乐认为存在着共产主义俄罗斯的危险性。戴高乐认为必须遵循“双保险安全”原则,预防德国威胁的安全保证是由于它被分裂为两个国家,预防苏联威胁的安全保证是因为西德被纳入欧洲大西洋结构。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会晤西德阿登纳并表示,虽然法国人民不会忘记自己邻居昔日的罪行,可是为了共同欧洲有必要尝试结束过去和两个民族和解。法德关系新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欧一体化积极发展,最终建立欧盟。

苏联有充分理由认为,欧洲建立的各种组织首先是针对苏联。1947年3月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开辟“民主与极权主义”全球对抗的时代,同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战后欧洲复兴计划,它迅速成为美国反对苏联争夺欧洲的经济手段。但是,莫斯科最担心的是北约组织建立和美国力图使西德加入该组织(1955年西德成为成员国),自然把这种事态理解为是建立军事政治反苏集团。北约领导人关于北约联盟目标的声明并没有唤起乐观主义情绪,包括北约首任秘书长英国将军伊斯梅尔的著名表述:“要美国人留在欧洲,要德国人低头,要俄国人退出欧洲”。在莫斯科看来所谓欧洲联邦口号就是呼吁消灭苏联在中东欧的势力范围,就是推行旨在孤立苏联的政策。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出现短暂的有可能结束冷战的机会。在1954年1~2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例会上,苏联主张和平统一两个德国,提出建议签订全欧洲集体安全条约,据此可以结束欧洲相互对立国家军事集团。西方认为拥有对抗苏联的联合手段(北约),拒绝苏联的倡议。1954年3月末莫斯科宣布,一旦北约放弃自身侵略性质,它准备考虑苏联加入北大西洋条约的问题。西方对苏联的行动反应冷淡:根据北约成员国意见,苏联加入不符合该组织的宗旨。

期待欧洲“痊愈”的短暂时刻消失:美国和西欧不想看到同苏联在一起的统一欧洲,莫斯科的反西方情绪也活跃起来(在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赫鲁晓夫公开表示,西方永远不要指望莫斯科放弃自己“思想体系”和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斗争。在60年代初期苏联外交开始寻求解决欧洲安全的新办法,特别是认识到1957年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变成大陆的经济政治现实。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苏中关系恶化导致苏联外交开始更加注重捍卫本国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条文。

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深刻地影响到国际政治,迫使两大集团在相互关系上变得更为理智。苏美形成的战略关系与苏联开发空间的成就,具有重要“镇静”意义。由于担心挑起国际冒险会遭到可怕报复、美国在越南战争(1965~1973年)失败和苏联1968年出兵捷克,这使苏美在国际舞台表现出现实主义态度。在欧洲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为苏法接近铺平道路;1970年苏联和西德签署莫斯科条约,双方确认欧洲所有国家现存边界的领土完整;1971年苏美英法签署西柏林协议为调解在相当长时期作为冷战对抗主要死结问题提供可能性。“缓和时期”主要成绩就是苏联于1966年倡议召开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提议得以实现。

1975年8月1日在赫尔辛基签署会议最终文件,这为欧洲历史上解决大陆安全问题奠定基础。它不是基于集团而是邀请所有欧洲国家通过外交手段调解分歧与冲突,但是克服欧洲分歧的事业很快中断,罪魁首先是苏美关系恶化。美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卡特总统积极谋求争夺缓和进程的主导权,苏联的责任则是1979年出兵阿富汗,这一行动不仅加剧苏联同西方国家矛盾,而且使苏联在“第三世界”威望下降和苏联模式吸引力严重受损。

在苏联内部形势恶化条件下,戈尔巴乔夫宣布“改革”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对外政策。对待国际关系的新看法不是基于力量平衡,而是利益平衡,对外政策领域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价值的优先权。戈尔巴乔夫提出“欧洲大厦”思想是这一路线在欧洲问题上的反映。在1987年3月苏共政治局会议上,他表示“缺少西欧这个伙伴,我们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包括解决苏联内部问题,诸如需要利用西欧国家科技成果。戈尔巴乔夫不仅在同西欧和美国领导人谈话中,而且在公开演讲中都坚持“大厦”思想。例如在1989年欧洲理事会议会全体会议上,他表示“现在该是结束冷战的时候,过去把欧洲看作是争夺势力范围的对抗舞台”。按照他的话说,“全欧洲大厦”理念要排除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可能性,首先是战争,这一理念提出“要用克制理论代替遏制理论”。

戈尔巴乔夫多次对欧洲问题发出积极倡议,在西方被当作是苏联实力与影响衰落以及莫斯科准备为拯救现存制度而对西方做出重大让步的证据。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外交,利用苏联政权软弱,争取以有利于自己方式解决统一德国问题并纳入北约。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也受到西方摆布,东欧国家领导集团失去苏联军事政治支持而纷纷失败,最终导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为了给戈尔巴乔夫的“药丸甜一些”,西方政治家用一些好听的宣言欺骗世人,即统一后德国不会造成北约向东欧扩大。

苏联解体后,西欧国家对于倒霉俄罗斯的态度不再克制,并同美国分享冷战胜利。虽然通过新欧洲的巴黎宪章(1990年11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参与国最高级会晤成果),其中包括对于赫尔辛基最终文件原则的尊重,规定“安全不可分割,一个参与国的安全与所有成员的安全密不可分”,西欧国家提出条款,要让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变成能够对于其他国家内部事务实行干预的单一机制,主要是针对后苏联空间。

中东欧国家的意图就是如何尽快摆脱东方威胁和加入“文明世界”,这使美国及其盟国实现北约东扩的任务变得容易,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防疫线”以预防“无法预测”的俄罗斯。俄罗斯的建议没有被考虑,特别是1993年夏叶利钦总统对波兰总统瓦文萨表示,波兰加入北约是波兰主权范围的问题,而不是俄罗斯的问题。华盛顿考虑到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是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支持者,或者是与北约同时建立另一个全欧洲安全结构,尽管是形式上,可还是反对缺少俄罗斯参与之下而扩大北约。

由于欧洲和世界地缘政治根本变化而出现欧洲安全结构的变形,这引起“排斥俄罗斯”的政策死灰复燃。在1996年普里马科夫出任外长之后,俄外交认识到北约扩大无法阻挡,试图尽力减弱这种进程的不良后果。1997年5月在巴黎签署俄罗斯与北约基本文件,其中郑重宣布俄罗斯与北约“不把对方视为敌人”。文件具有条约性质,据此北约保证不再把现有军事力量部署到北约新成员领土上。但是没过几年,华盛顿宣布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5000军事人员。在签署这一文件前美国高层人士宣称,北约接受原苏联共和国对俄罗斯而言是重要转折。虽然做出相关保证,这种事情又在波罗的海国家发生,还出现试图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事情。

1999年11月欧安组织伊斯坦布尔峰会上通过欧洲安全宪章,并且在车臣问题上对莫斯科让步很小,欧洲外交力争让俄罗斯承担国际义务而必须从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撤出军事力量。北约的战略理念在1999年4月轰炸南联盟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同1991年类似理念相比似乎缺少重大差别,可它还是包含三点重要差别:北约捍卫所有成员国自由与安全的宗旨并不以联合国章程的原则为基础;在列举威胁北约利益的清单时,要争取使社会经济改革失败国家的内部政治形势急剧恶化;最后表明“北约仍将是吸收新成员的开放性组织”。

2001年九一一事件使美国经受政治和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好像它有可能会走上集体合作以保障国际安全的道路。普京总统不顾俄政界大多数人情绪而公开支持美国,以此期待获得对方善意的回报。普京决定在阿富汗问题上帮助美国,允许美国军事基地和人员部署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提供俄罗斯军事援助给予同塔利班作斗争的阿富汗“北方联盟”。普京有关从古巴卢德斯和越南金兰湾撤回重要战略军事基地的决定在俄罗斯褒贬不一。俄罗斯试图恢复因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后一度冻结的双方关系。2002年5月在罗马举行俄罗斯与北约峰会标志性成果是建立俄罗斯和北约理事会,以此作为在欧洲-大西洋区域安全问题上双方协商、共同合作、共同决定、共同行动的机构。但是至今该理事会具有装饰性质,并不能保证俄罗斯对北约行动的现实影响。

俄罗斯高层希望同西方拉近关系的做法遇到华盛顿的不友善,它在很多方面利用“美国悲情”强化自己对外政策的霸权意图。小布什总统使用武力原则取代国际法,排斥联合国作为协商机构的作用,开始改造北约战略以便于在北约范围之外使用武力。对于俄罗斯善意行动的回报有如下做法: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伊拉克战争,西方主要大国积极支持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发生的“颜色革命”,加紧实施吸收基辅和第比利斯加入北约的计划,指责俄罗斯搞“能源讹诈”。

普京在2007年2月“慕尼黑演讲”称美国是世界秩序复杂化的主要设计者,

这种秩序的特点是过多地使用武力和愈加蔑视国际法基本原则。他特别指出,不允许利用欧洲大西洋联盟和欧盟取代联合国的企图。普京提出一个直接问题:扩大北约进程是反对谁,包括部署与保障欧洲安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反导设施,欧安组织的角色是什么,难道试图要把它变成为“粗野的工具”以保障一些成员的利益和干涉另一些成员的内部事务?

2008年8月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严重不信任暴露无遗。此时格鲁吉亚确信反俄路线会得到华盛顿和欧盟无条件支持,所以对南奥塞梯采取攻击行动。俄罗斯反击行动引起西方国家猛烈抨击,它们指责莫斯科恢复“帝国政策”和冷战思维。俄罗斯高层在高加索危机中发现自己判断大体准确,即在最近20年里欧洲安全在各个领域都已严重动摇,并且需要尽快“修理”。俄罗斯外交特别注重梅德韦杰夫总统在2008年8月前二个月提出关于缔结欧洲安全法律义务条约的想法。可是这个倡议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积极回应,尽管因奥巴马总统宣布“重启”政策而降低抨击俄罗斯的声调。然而,副总统拜登非常直白地表明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立场:欧洲不需要新的条约和机构,因为“考虑到我们面对的威胁已经出现变化的特点,美国计划建设更加安全的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要遵守类似北约和欧盟这样的现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2010年俄罗斯对外政策出现例行调整,试图在同西方关系中确定新的“游戏规则”,以此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利益,考虑同美国和欧盟拉近关系以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保证国家现代化方针实施。在对待北约的立场上出现重大变化:在梅德韦杰夫关于2010年11月里斯本举行俄罗斯与北约理事会会议成果的声明中讲到,尽管现在俄罗斯领导集团还没有看出接纳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条件,鉴于北约出现的变化有能力使双方结成更紧密合作关系,可能会出现一种坦诚相见的局面。

然而,西方领导人在向俄罗斯示好的同时,追求疏远俄罗斯的目标。2010年10月梅德韦杰夫在同萨克齐和默克尔会晤时,法国领导人回避欧洲安全问题,却大谈特谈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可能联合的领域,诸如俄罗斯资源丰富、制裁伊朗、寻求调解巴以冲突的途径。在里斯本聚会时,华盛顿及其盟国特别强调阿富汗问题,试图使俄罗斯-北约在这个国家的协同行动具有双方合作主要方向的特点。可是它们在阿富汗问题上施加“压力”会使俄罗斯陷入一种尴尬处境,因为它既是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又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俄罗斯宣称,客观现实本身为俄罗斯和北约结成伙伴关系创造条件,这些声明并不能安抚国际舞台上的其他大玩家。选择在这些领域展开合作,诸如阿富汗、伊朗、近东、关于俄罗斯参与欧洲反导体系进一步对话(自然是防御东部和南部的威胁),这会在伊斯兰世界造成一种俄罗斯要加入西方反穆斯林战略的固定印象。印度和中国也会产生忧虑,它们看到俄罗斯与北约接近包藏着西方国家试图拉拢俄罗斯以压制“亚洲复兴”。2010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和欧亚研究中心合办“俄罗斯对内对外政策调整:前景与对策”研讨会,中国学者提醒俄罗斯领导集团在对待西方关系时切勿匆忙行事。理由在于,“俄罗斯将重蹈覆辙”,鉴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执政初期实行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方针,导致“苏联解体,1998年金融危机和颜色革命”。

同样俄罗斯内部在实施新的对外政策上缺少共识。有一种观点广为流行,即根据当局的这一看法,如果认可俄罗斯加入北约可能性,就是以此鼓励美国要把北约变成为世界安全体系基础的方针,并在事实上终结梅德韦杰夫关于建设欧洲安全新结构的倡议。

三 俄欧关系的症结:是价值观不一致吗?

2003年1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欧洲安全战略,把同俄罗斯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前景与“尊重共同价值观密切联系起来”。2008年高加索危机期间,西方反俄罗斯的主要攻击点之一是俄罗斯不尊重民主、人权和法治的价值观。因此,西方对俄罗斯爆发出的强烈不满具有深刻根源,它们源自于从18世纪起就把俄罗斯变为欧洲均势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不必讲拿破仑),就用文明标准来论证自己征伐俄罗斯的合理性,蔑视地认为它是欧洲边缘的一个暗无天日和忘记上帝的地方。19世纪西欧外交首先是英法,为了给本国对俄政策寻找正当理由就灌输一种观念,即认为它是“野蛮国家”,是不同于欧洲标准和对抗欧洲文明的另类。1843年法国旅行家和文学家克尤斯金侯爵出版的《尼古拉时代的俄罗斯》一书在欧洲各国首都名噪一时。正如法国人卡莱尔·唐科斯认为,克尤斯金对于俄罗斯的有关评价对人们思想具有不小的影响,甚至在共产主义消失和俄罗斯极度迷恋欧洲之时,“依然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世界对新俄罗斯的种种看法”。

西方政治家为何如此着迷于这本书,尽管在克尤斯金侯爵前后有众多欧洲外交家、商人和旅行家来到俄罗斯并且记述它?虽然作者的描写非常有才华,可是贯穿全书的红线是阐述这样一种思想:俄罗斯是野蛮的亚洲国家,“西伯利亚起始于维斯瓦河”,意即欧洲终止于波兰,俄罗斯不属于欧洲。这位法国贵族写道,俄罗斯人是“文明世界的暴发户”,外面穿着“熊皮和兽皮”,但基本上还是“野蛮人,只是熟悉枪炮武器而已”。根据他的说法,俄罗斯“以为自己是刚刚走出亚洲腹地的巨人,幻想着成为世界统治者,并且过多地承担充当欧洲政治均势的重担”。

克里米亚战争被伦敦解释为是“文明反对野蛮的大会战”,似乎英法结盟发起这场战争,目的不是为了削弱“俄罗斯熊”和不许它染指黑海海峡。可是一战爆发重新使俄罗斯“返回”欧洲。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多次得以印证,即一旦欧洲大国觉得大陆面临巨大动荡威胁(诸如拿破仑扩张),俄罗斯就被急切地捧上欧洲命运主宰者的位子。但是,“危险”一过去,俄罗斯再次变成失去欧洲原有身份的国家,没有资格代表欧洲文明。

在一战期间俄罗斯遭受巨大人员和物质损失,对于协约国战胜德国做出巨大贡献。可是对于俄罗斯的需求一消失,“一切全都返回原状”:武装干涉、建立“防疫隔离线”、国际封锁。这些远不是西方国家使用武力政策对待俄罗斯的全部手段,这一政策穿上与“布尔什维主义瘟疫作斗争”的意识形态外衣就稍微掩盖西方共同反俄倾向。二战表明,面对全世界灾难,意识形态分歧很快退居次要位置,“布尔什维主义”的苏联变成反对希特勒德国的统一战线基础。

就在战前时期,文明标准对欧洲政治留下明显痕迹。西欧国家和美国直至1940年法国被占领之前,一直把德国当作西方世界一部分,并且决心不允许“半亚洲的”俄罗斯进入欧洲。英国人特别热心这个:1937年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公开赞誉纳粹德国可以作为“欧洲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棱堡”。甚至在1942年8月丘吉尔刚一来到莫斯科,由于不满意同斯大林的谈判,就向身边人发泄怨气说:“我听说,俄罗斯不是人类物种。要在自然界他们是比猩猩还低级的动物。”然而,斯大林非常熟悉西方政治家的反苏情绪,同样也不重视西方,特别是对于西方的道德和意志也评价很低。只是由于在二战中联合行动,这种冷漠情绪才退居到次要位置。

今日围绕着二战性质和后果问题展开真正“历史战”,西方在评价苏联作用时观点混乱。如果说以往尽管是不情愿,还是承认苏联军队在欧洲的解放使命,那么如今大量观点则认为,斯大林利用希特勒“冒险行为”从而实现“俄罗斯人占领中东欧国家的帝国思想”。这种观点的证据是,1996年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斯的《欧洲史》出版,作者把希特勒进攻苏联说成是“纳粹捍卫文明的十字军远征”,德国占领者是“欧洲免遭东方进攻的保护者”。苏联军队被看成是“一帮衣衫褴褛、装备极差的人”,他们好像是“亚洲的游牧人”,给欧洲带来“劫掠、暴力、混乱和恐怖”。他们甚至把苏联人民在战争时期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当作是对欧洲人生命标准的冒犯。例如法国哲学家戈留克斯曼指出,欧洲人很难明白普通俄罗斯人“动物”本能的反应,正如在拿破仑时代,他们为驱逐占领者而表现出自我牺牲能力。

冷战时代表现在两个势均力敌集团的激烈竞争,当时宣扬“西方文明”优越性话题不太现实。双方宣传战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随着苏联内部问题累积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西方对苏联思想基础的攻击带有不愿接受苏联的意味,因为这个国家阻碍着西方价值观在全世界的传播。里根总统(1981~1989)在反对共产主义口号下发起对“邪恶帝国”的十字军远征,同苏联在全球和地区展开直接对抗,力图打破军事战略均势。

俄罗斯同西方关系重新带有文明争执的色彩,这主要是由于叶利钦等人认为,与冷战时期前对手结成战略联盟有助于在国内展开同“旧制度”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时任外长科济列夫的许多人都支持这种看法,即新俄罗斯应该用任何方式力争同“文明西方”接近,不在乎其角色如何。叶利钦在评价对外政策有必要急剧转变时走得更远,认为整个俄罗斯都在为苏联威胁到“文明国家共同体”而羞愧和备受折磨。在华盛顿和西欧国家,这种立场被认为是俄罗斯放弃苏联过去,是承认俄罗斯“不文明”。由于不能全面评价自己的国家,俄罗斯领导集团很难期待西方将它作为一个平等伙伴来对待。

1994年俄罗斯与欧盟伙伴合作协议(1997年生效)签署,它具有“先生”和“学生”的性质。协议序言只限于关注到“欧盟成员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和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协议提到实现双方伙伴关系取决于“俄罗斯政治与经济改革的继续和完善”。1998年卢文教会大学(比利时)出版《俄罗斯是欧洲大国吗?俄罗斯在新欧洲的地位》论文集,它收集欧洲政治家与外交家及学者的文章就证实这种看法。论文集主要内容认为,二战前后的苏俄基本上被看成是“迷途的羔羊”,欧洲部分国家承担某些扩张主义欲望的责任。苏联解体后,欧洲开始把俄罗斯当作是欧洲国家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生”而\\加以接纳,它受邀来观摩欧洲一体化进程却没有投票权。在文集中确认,为了克服俄罗斯与欧洲在历史上的“疏远”,俄罗斯领导集团应该“表明”自己政策的欧洲倾向,并“说服”欧洲人相信有必要接纳俄罗斯。

21世纪初俄罗斯领导人宣布建设民族国家和实行独立外交,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这引起西方许多政治家的批评,他们指责俄罗斯恢复“帝国思想”和沙文主义。西欧人士特别注意到普京关于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观点。德国前外长菲舍尔表示,大多数欧洲国家坚决反对重新审视后苏联空间已经建立的秩序,认为苏联消失是“巨大成功”。普京在慕尼黑演讲同样遭到美国和西欧的抨击,它们认为普京的“冷战言语”意在“挑起新的冷战”。根据广泛流行的一种观点,西方应该联合起来准备应对俄罗斯的新政策,以捍卫西方价值观。

在欧洲有不少政治活动家认为,在国际竞争加剧条件下,同俄罗斯结盟可以大大加强欧洲在世界政治的影响力。还有更坚决的观点认为,“拯救老欧洲”必须接纳俄罗斯,并与其在不同价值观但却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之上建设欧洲。但总体上,它们无法在欧洲占据上风。有一位研究俄德关系问题的知名专家德国人拉尔早在2007年确认,越来越少的欧洲政治家信奉俄罗斯属于欧洲的思想,在这里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对于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历史憎恶,而且还有前华沙条约成员国执政集团带进欧盟的反俄综合征。据拉尔说,对西欧国家而言,关于西欧自由主义价值观免遭外部侵害的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西欧政治家将美国和跨大西洋联盟扩大及巩固看成是它的主要捍卫者,所以宁愿疏远俄罗斯并“把它推向亚洲”。

毫无疑问,俄罗斯主要还是一个欧洲国家,很早就与欧洲保持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联系。作为欧洲一部分,虽然有全球化强大影响,俄罗斯社会生活还是受____价值的深刻影响。在300多年里俄罗斯优秀人士一直认为,没有欧洲就无法想象俄罗斯,他们羡慕大陆主要国家所具有的民主标准,期望俄罗斯赶上欧洲生活的水平。但是,西欧从未真正将俄罗斯当作志同道合者,不允许俄罗斯靠近它。现如今,当共产主义消失之后,俄罗斯建立起资本主义秩序,西欧并不急于在同俄罗斯关系上“卸载重负”,反而在继续设置障碍。应该说,目前俄罗斯可以提出不少理由,以便让欧盟抓紧缔结俄欧之间新的基础协议,将改变基本制度的问题推迟至未来时期。在俄罗斯出现大多数欧洲人无法思议的社会分化和营私舞弊以及超出国界的有组织犯罪。眼下俄罗斯自己不能消除这些“病症”,欧洲人那里还将有众多理由,以此继续把俄罗斯当作欧洲的“另类”。

俄罗斯向往欧洲的历史情结总是伴随着它的外交意愿要给予欧洲政治更大的影响力。但是,要是特别指望它能建设西欧式政治与经济结构,并按照欧洲人喜好的文明标准和“东方威胁”不可避免的议题来行动,那是非常轻率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表现在产生新的国际政治中心和美中竞争加剧上。欧洲自身正在经历“乐观主义时代”终结(从柏林墙倒塌至金融经济危机开始),这不禁使人对于欧洲一体化现有水平的稳固性和民族主义情绪增长的问题产生严重怀疑。

在世界力量配置变化的条件下,俄罗斯领导集团正面临抉择:要么满足于现在已经掌握核武器,并实施“能源战略”的“安全阀”,要么成为多极世界的积极支持者,并集中精力使俄罗斯成为其中一极。历史已经证明:俄罗斯的实力与威望首先取决于顺利解决内部发展问题,同时再去实施基于欧亚大陆国家战略地位的对外政策。俄罗斯是应该收敛对外政策中一头扎向欧洲的做法,面向东方亚太国家的时候了。

作者:陈新明

看了“时事政治论文3500字”的人还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3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

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

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4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

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

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

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

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5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思想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发展,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今中国不仅应是经济大国,而且更应该应是文化大国。而中国文化强国之路又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6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然而,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诚信与不诚信的分界线认识越来越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所认为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毁约、跳槽、在履历上造假、考试作弊等行为在一部分同学的眼中属于诚信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范畴认识相当模糊不清。

2、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程度不高,但却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则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相符。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

3、在选择诚信与否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部分同学对于履历造假现象持中立状态,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同时也认为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功利色彩,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4、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的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有违诚信的,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进行这种行为,出现了知行背离的现象。由此可见,一部分大学生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却仍然做着有违诚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数大学生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在履历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学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但追根究底还是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问题,如若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十分强的话,外界因素对其也是无任何影响的。

6、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是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屡出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视诚信观念。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中的、虚假政绩;学术领域的假论文、假学历、假科研、剽窃;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猪肉等。这些恶劣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影响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是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诚信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教育大力灌输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2、利用法律来约束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

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3、教育者做好榜样,带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诚信。“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学校的正确引导及适当约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但诚信道德品质不能在变化中丧失,无论在任何时候,诚信道德都应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对于承担着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诚信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7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

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

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8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

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

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

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

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9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

[4]林钻辉。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课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28-130.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0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

[4]林钻辉。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课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28-130.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1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2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世纪之交的年代,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有极大的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是可以实现,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二是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我们可以抓住新科技革命产业化的环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使自己成为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3

近来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有一段时间各类日系店被打砸抢,另外还有好多日系车主的车或者人被砸。针对钓鱼岛问题,很多热血青年都愿提十万虎狼旅,扬刀立马入东京。不过这样的做法却引人深思,到底为什么中国人会用如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仔细思考也不难发现,如今中国的世道就是当官的贪污受贿给商人一条绿色通道,商人不顾一切的谋取利益,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消费者,是广大人民。正是因为如此的风气盛行,中国人民才不能够凝聚起来。我们抵抗日货或许是一种表明态度的方式,不过这样的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不团结,所以我们在坚决反对日本“购岛”的同时,要理性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钓鱼岛肯定不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要朝拜的圣城,但它确实是中日两国人民都不忍割舍的一块心头肉。它的归属与两国的光荣和梦想相伴,它的丧失与两国的失败与屈辱相随。1895年,强大的老牌亚洲帝国清帝国战败于新兴帝国日本,原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岛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一起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深谋远虑地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好像国运和钓鱼岛一同被割走了一样,从此,中国在败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当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诸岛联通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文献和史料表明,钓鱼岛为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和使用。杨载在明朝初年就已发现钓鱼岛列岛,而日本人贺辰四郎在1884年才发现钓鱼岛,比杨载晚500年。而且早在1582年,明朝就已经将钓鱼岛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从地理的角度,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大陆向东南延伸,为东中国大陆架支隆起部分,从地质构造的角度,钓鱼岛列岛属于台湾北部大屯山火山带,而琉球群岛属于雾岛火山带。

“购岛”是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最严重的单边行动,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1、经济方面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政府“购岛”表面上是出钱买岛,实际上是企图通过对钓鱼岛的有效控制,将其占为己有,从而进一步窃取相应的油气资源,获得经济利益。

2、军事方面

钓鱼岛处于中日交界处,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岛屿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如果日本控制了钓鱼岛,无异于扼住了中国向太平洋纵深区域进出的咽喉。而且,日本没有资源,海上运输是生命线。因此,钓鱼岛不得不争。

3、政治方面

钓鱼岛问题在2012年走向高潮,争端被激化和恶化的直接根源是野田佳彦政府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决策的冒险和失误。日本政坛混乱不堪,出现日本政局右倾、地方右翼势力集结,逐步形成“第三级”的新动向。

4、美国影响

美国不断强化的“重返亚太”战略激发了日本在地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上的“脉冲式”反应。日本一方面要捆绑美国遏制中国,一方面要促进一个由美日共同主导的亚太地区秩序。

5、民族觉醒

日本资源匮乏,有严重的侵略特性。战后的日本始终没有对犯下的罪行进行真心悔改,这直接导致了其右翼思想膨胀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死灰复燃。

其实,钓鱼岛问题本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但如今却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线。很大程度上的责任在于日本,他们不断否认侵华行径,肆意篡改历史,而且还大肆参拜靖国神社,这就是日本人的无耻所在,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民族性质”。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下中国对此是否也有责任?中国对日本再三忍让,希望与日本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但是在中国人在坚持和平共处的时候,日本人却“锐意进取”了。如今出现这种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的善良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或者说是中国人的软弱“促进”了日本的“前进”。

要解决钓鱼岛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维护钓鱼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绝不默许购岛,中国的土地可以被侵略,但决不允许割让!中国国土辽阔,但绝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国也会强势反弹,强硬夺岛。中国不主动挑起争端,但面对挑衅,在领土问题上也是绝对不会退让半步的。我们也相信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不会像野田佳彦那样幼稚短见,故意挑起事端,激化矛盾,他清楚日本现在轻举妄动就是在自掘坟墓,日本现在没有能力进行大战。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崛起。我们的经济、外交、军事等全方面的实力都已经大大提升,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外交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原则。军事上中国已经跻身三甲之列,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已经有重大突破。要解决钓鱼岛问题,中国会毫不动摇的捍卫国家主权,但是解决钓鱼岛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还是要双方达成共识。当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非一方退让,不然可能性不大。到那时,国内民众的情绪会很难安抚,美国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现在中国仍然在崛起,综合国力将会远远把日本抛在后面。因此我们要对钓鱼岛问题有耐心和信心,采取外交和经济等手段来应对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在很多问题上同外国进行外交,且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不可小觑外交的作用。且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联合国事务中有重要作用。其次,两国之争其根源还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而日本经济上依赖外国,现在中国是日本商品倾销的最大市场之一,如果中国人抵制日货,完全反对日本各类产品,日本的经济将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钓鱼岛问题能否解决?不单单是中国单方面的努力,而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刚刚落下帷幕,选举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团队,在此希望钓鱼岛问题能够在新一代领导集体中有突破性进展,早日争回中国的领土主权。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篇14

论文摘要:回首“”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年到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年相比,2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年突破万亿元,2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此外,“”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年的36.7%下降到20**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20**-2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推荐访问:形势 优秀 政策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大全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题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范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2020免费版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论文 2021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500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2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