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2023年度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全文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2-12 19:00: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全文完整)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1

  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一个文明之岛,它叫——亚特兰蒂斯。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并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这第四个太阳纪,就是——亚特兰蒂斯文明。

  在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一场灾难悄无声息的降临了。一场火山爆发,让人们穿越生死,然后生不如死。滚烫的碎屑流在海面上高速流动,紧跟着前面那几片叶舟。他逐渐吞噬了行在后面的小船。碎屑流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他放过了最前面的小船上的人。

  他们以为自己得救了,感谢着、欢呼着,就在这个时候,一场更大的`风暴来临了……

  这是亚特兰蒂斯的最后一日,整个地壳的变动造成了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人们在呼喊声与尖叫声中被火焰吞噬被海水淹没,整个亚特兰蒂斯大陆在极短的时间里消失在海*面上。

  我们很难相信海啸怎么可能把离海岸线60英里之内的东西全部抹去,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海啸的威力。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种族,无论是多么灿烂的文明,在大自然面前,它们也许只是一粒尘埃;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们也许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这就是天灾,磨灭一个近乎神的种族,再追溯到远古,无比强大的恐龙、巨人泰坦等都在大自然的地貌变迁中退出历史舞台。又想到在科技日新月异大发展的现代08年*的大地震、11年日本的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所谓的高科技文明在大自然、大灾难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脆弱的生灵是那么的无助……在悲痛时刻,不由得想起了:世界各国在为了所谓文明的发展,大肆的滥砍滥伐……资源紧缺……电视画面一直在叫嚣,可是我们想想,地球妈妈这几亿年积攒起来的有限的资源,能经得起多少年的折腾?人类以后的路在何方?

  “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阅读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1)

——观纪录片《甲午》有感3篇

观纪录片《甲午》有感1

  今年距1894年的甲午战争120年了,我观看了纪录片《甲午甲午》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主要讲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甲午战争是每一位*人心中永远的痛。

  《甲午甲午》让我们再一次回首了那段不堪的历史,给我们敲响了“勿忘国耻”的警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甲午战争爆发那年,朝廷里的大臣不是在想要怎么报家卫国,而是在想今年慈禧太后60诞辰,要送什么礼物来讨好慈禧以后可以升官,无人顾及国防。后来日军已在旅顺大屠杀,可大臣、皇帝、慈禧太后却在颐和园里听戏3日,庆祝60大寿,不顾及朝政。这样的*战斗失败是必然的。再加上军事素养差,信息不通,军事体质差等原因导致战争失败。

  纪录片中有一句话,“我们始终要警惕日本这个心腹大患”。是的,我们不狂妄自大,不能盲目乐观,不能以有了一艘航母,许多军舰就以为已是海洋强国了,不能以现有的发明而认为已是最好不用发展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获得了一点就认为是最好,那么只会限制住*。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梦的重任。片中说*要向日本一样重视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我们现在要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我们期待早日实现*梦!

观纪录片《甲午》有感2

  《甲午甲午》解密,我等有幸第一时间观看,该片制作精良,思想性、深刻性、战略层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推荐!吧友值得一看,只是我不知道网上资源有没有出来,大家可以搜搜看,因为有纪律咱不敢把资源上传,希望大伙能理解。

  观后胸中烦闷异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历史没有如果,就是再打十次,大清也要失败十一次,其实战争的结局战前已经注定,只是没想到会败得如此迅速,败得如此之惨,扯下了大清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让世人对清廷彻底失望,成为*近代命运之拐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我主要有三点感想,抛出来与吧友共同探讨,爪机打字不甚方便,希望大伙补充交流:

  一、丢掉幻想,准备打仗!

  以武止戈,能战方能止战!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实力才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硬通货。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没有谁会站在失败者的一边。

  二、振作精神,形成共识!

  让我尤其感到痛心的是当时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旅顺口被屠杀的百姓鲜有抵抗,默默的引颈待戮。日本正是由于对清国软弱本质透彻的认识,方敢于在胜利的刺激下一次次扩大战火,取得其自身开战前也没预料到的美妙战果。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健敢为、国家利益至上的共识,力避鸵鸟心态,不能陷入习惯性的安逸自私。只有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才是哪个强敌都不敢轻视的。

  三、推进改革,刻不容缓!

  了解了清廷的所有表演,真是猪队友中的战斗机啊!所有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它都帮着搞完了,而且还不领薪水倒赔家底的,真是让人无语至极。军队也落后至极,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人的素质。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一支不能打仗的军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我们的军队经历了三十年的和*时期,到底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这是所有人的疑问。*说过,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学习战争,有必要通过一场可控的战争来推动军队乃至更高层次改革,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观纪录片《甲午》有感3

  夜色已深,我踏着月色从电教室漫步回宿舍。刚刚参加完文学社举办的电影欣赏讲座活动,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但拂面吹来的一阵秋风却让我的脑子清醒了起来,同时我也开始沉思……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签订了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故事背景虽然惨痛,可在许多英勇牺牲的勇士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精忠爱国的邓世昌。邓世昌年少时勤奋学习,誓要报效祖国,长大后,他参加了北洋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最后带领“致远号”沉入海底。

  邓世昌英勇牺牲的精神令我十分佩服,看到他年少时那副精忠报国的抱负,令我想到了“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自古以来,多少伟大人物曾在少年时立下努力读书,保家卫国的誓言:*少年时便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也曾立下以知识改变*的理想。后来,他们都做到了,成为伟大的领袖。

  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学学那些勇士,努力读书,增长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呢?如果一个国民连自己的国家都不能保卫的话,谈何发展?谈何幸福?因此现在,我们要把自己变得强大,好好保卫国家,不能再让外国欺负我们的祖国。

  当初国家送学生出国留学,是为了让少年学有所成。如今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不用离乡背井,如果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好好学习,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对我们的培养?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将来得以报效祖国,这样才不枉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费国家的培育之心啊!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2)

——观纪录片《毕业了》有感

观纪录片《毕业了》有感1

伴着一段淡淡的·涩涩的旋律,我和同学们坐在教室的座位上,静静地看了这段视频——《毕业了》。

“毕业了,真的毕业了”,就这“毕业了”简单的三个字,他却是那么的有力量,因为它为我们人生中的一种生活划上了句号。在句号前面是一串串的珍藏与回忆。曾经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那留下印痕的记忆是那样清晰与深刻。

走出校园的时候,心中感到意外的苍凉与冷静,仿佛在这一刻,突然懂得了许多。依旧挺立的,是我们整日进进出出·为我们撑起一片乐园的教学楼··宿舍楼 ,此刻他也失去了往日的飒飒英姿,突然佝偻了似的。留下我们脚印最多的,大概是那红绿相间的运动场了,在那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欢笑与泪水,留下了我们奋斗的激昂与豪迈,留下了我们默默的牵挂与祝福。

校园的容貌定格了我们流转的记忆,曾经与我们相伴的是给我们勇气与温暖的老师们,曾经和我们携手的是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目中占据了一个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任凭时间的风蚀,他们只会越加凸显,成为我生命中的珍宝。

“毕业了,我们真的毕业了吗?”曾还在反复叩问自己,现在大家已经分散在四海天涯。“毕业了,我们这的毕业了吗?”在这疑问的怀疑中,我将那往日的记忆装裱起,收藏下。“毕业了,我们真的毕业了吗?”或许是吧,因为我们总要长大。

时光真的匆匆,我们曾怀着激动与憧憬踏入校门,相聚在一起,如今我们已带着留恋与感伤迈出校门,分散在四方。曾经值得回忆,现在更值得珍惜,希望我们在一起,演绎人生的真谛。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3)

——观纪录片《大国崛起》有感

观纪录片《大国崛起》有感1

  最近看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讲的是最近五百年间九个可以称为世界性大国是如何发展和壮大的,九个大国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国、美国。片中每讲述一个国家都要谈一谈当时*的情况。比如葡萄牙人开辟新航线的时候,*正是明朝统治,郑和下西洋以后,*人在海洋上的身影就消失了;荷兰人发展的时候,*正是清朝康熙年间,荷兰人为了和清朝人通商,同意向*的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却不知道,荷兰人的贸易几乎已经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闭关自守,*的不重视工商业,不重视科学文化,禁锢人的思想等等弊端,与当时这些世界性强国形成的巨大的反差,我们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文化而惋惜不已。

  我想本片策划是想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敲响警钟,或者让处在迷茫中的*找到一条发展之路。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去开辟新航线或者去殖民一个国家,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现在的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也都在发展,谁将在以后的岁月走在前列,谁将傲视全球,这与五百年前大国的崛起不是一样的吗?

  以前我们闭关自守,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不接受外来文化。这个由于通讯科技的局限性,我们不知道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今天这些都不是问题,电话,电视、网络已经把世界变得很小,美国发生的事情,*马上就知道了。问题是:知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是否能及时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教已有十多年,也连续当了七年班主任,其它的行业不是太了解,只来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最近看了一篇杂志《解密美国教育》,作者都是定居美国的*人,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受美国的教育,这些优秀的*人感触特别深刻,看着美国教育的一点一滴,他们觉得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也许对*的教育有所帮助。事实上看着作者写的一些美国教育的现状,也确实让我这个从教十几年的教师感到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种无奈感,甚至担心我们的国家会再次像《大国崛起》中说的那样,再一次被甩在世界强国的后面。

  不可否认美国的教育也有很多的问题,美国人也在一天到晚喊教育危机。但是美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正直诚实品格的歌颂,对独立人格的尊重,对每个人爱国主义的形成等等,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相信大家也看过很多,这里我仅说一件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例子。一位在美国的*母亲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给孩子讲故事,她讲了很多的故事,主要是欧洲的童话等等,孩子已经六岁多了。这个母亲想换点东西讲一讲,就开始给孩子讲*的《三国演义》,讲到曹操逃跑到朋友那里,晚上听到朋友家里有人在磨刀,以为要抓自己去见官,就杀死了朋友的全家。幼小的孩子听到这里,扑到妈妈怀里哭了:“曹操为什么要杀死那么多人?我不想听这个故事了。”孩子在哭泣,母亲茫然,但是她还是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孩子在西方文明的熏陶下已经有六年多了,美国人信奉天赋人权,而在*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是信奉君权神授。事实上在*的名著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水浒》中,有杨雄杀妻那一段,看得让人恶心,妻子就好像是一只动物,任意的让人宰杀泄愤。梁山好汉视人命如草芥,有一段说梁山好汉打破了一个县城,李逵不分男女老幼乱杀一气。这些镜头的存在,也许无可厚非,但是给孩子们看,我觉得大可不必,以后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去阅读,去理解,然而纵观我们的幼儿书市中很多将这些名著改编的书籍,让人感到无奈。

  很多老师都知道美国的教育,很多局长,校长都亲自到美国去参观考察,但是这些人除了多说几句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的教育如何如何不好以外,就了无音讯了。我和我的同事也经常讨论*的教育,我们私下认为*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是没有人去改变它,没有人有力量去改变它。

  *教育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文化知识挖得太深,几乎放弃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的学生在该严肃的场合总是表现得懒散,我们可以为了让学生去掌握一个并不是特别难的知识,而去出十套试卷练习,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趴在教室里在解题与听讲题中度过,要知道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渴望运动,渴望被肯定,渴望有些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发生,但是在他走上社会以前这些都没有发生。环境保护标语

  大国的崛起有很多的因素,但是不管如何,他所做的一定是那个时代公认为正确的。我们都认为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纠正它,不让它朝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呢?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许下一个五百年我们也会被别人拍摄成纪录片的崛起大国之一,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4)

——家长观纪录片镜子观后感3篇

家长观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

  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片子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片子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片子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历悉尼市,当地的友人告诉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须购买一张家庭票,家长可以携带儿童乘坐当天的各类交通工具,这项举措分明就是鼓励家庭的周日活动。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会有类似的举措呢?从片子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

  教育

  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与女儿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说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妈妈从来没有拒绝过她养小宠物,但是,妈妈一直都有言在先,要养一只小宠物,你要同时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喂养、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证实你自已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不会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愿望。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养她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太看懂这个纪录片,对于她来说,问题少年们经常玩游戏、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一场电影、一次滑雪或她喜爱的各类活动。我也很庆幸,在陪伴她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她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5)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1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影片以黑白影像将我们带入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上最后一代鄂伦春人孟金福和老伴丁桂琴一家对山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生活之中。短短几十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老的原始狩猎生活状态即人与自然融合的情况,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以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出生动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片编导多次运用人物动作、物件和语言等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老人形象。当孟金福老人的枪老了,老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用套索和夹子,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生命的优良品质。他割桦树皮时从不伤树干,当有人砍了大树时他无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当夏天来临,他用匕首给自己刮胡子,与老伴一起在岸边和小野鸭嬉戏的画面,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又反映出两位老人更加生活化的童心未泯。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山上还是山下时,他说:“山上舒服,在家不行,三天两头感冒。”但当问到是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这个细节反映出老人内心世界对历史传统习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矛盾心理。

  大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血液里流淌着古老鄂伦春老人——最后的山神,生动感人的形象。

  二、交叉剪辑的表现手法配之以黑白、彩色影像的鲜明对比

  凸显出两代鄂伦斯人的思想变化与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如老人住的帐篷,本来是鄂伦春人生存的住所,却变成了郭宝林、葛小华后辈们打造民族风情园游人休闲的场所,供游人们体验古老的鄂伦春人的民族习俗;本来用以狩猎、捕鱼的桦皮树船这一日常工具,被派上了新的用场,做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山神孟金福是游牧、狩猎,而郭宝林是家庭驯养;老孟金福骑的是马,小郭洪波骑的是“电驴子”;孟金福不愿换枪,体现的是猎人的技术,而葛小华要学习的技术是进一步掌握旅游文化管理方面的知识,新一代的郭洪波在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不愿意再过老一辈鄂伦春人的旧的山林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更加现代化的理想,反映出历史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

  这些细节,编导都以黑白、彩色的色彩对比手法和交叉蒙太奇的编辑技巧增强了细节对比的鲜明性,使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加凸显,也使得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变革中一种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新一代人应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在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众多情节的推进与展示,或采用丁桂琴回忆叙述的方式展开,或采用旁白加解说的方式叙事

  使得不太完整和松散的情节显得紧凑清晰,深化了主题,渗透出情感的力量。如本片在追述三年前孟金福去世的经过时,就充满着对这一位最后的山神的追思情谊。老伴丁桂琴坐在二人常去的小河边,去追思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口中喃喃地说着“他走了,他是做皮桦船累了得了脑血栓。”他病好了又要进山,只有进了山老人变得就会像儿童那样兴奋高兴。老人走了,妻子没有按传统的葬礼送他,而是把他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

  这些追忆都使人深深地动情,撞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片编导在剪辑技巧上的娴熟应用使得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如对比式剪辑方式,通过镜头、场面或段落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使不同形象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强调,从而表达某种寓意效果或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积累式的剪辑方式,以冰雪覆盖的大山、粗犷的鄂伦春猎手、神秘的拜山神仪式、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繁乱的生活实景,却向人们娓娓讲述着大山和鄂伦春老人朴素的故事。那森林、雪地、狩猎、风葬等等的积累,似乎就是一首用光、用色、用运动、用节奏写就的一首视觉诗篇,他们共同赞美着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传承中变迁、发展与辉煌。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6)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

纪录片《王选》观后感1

  有人说:“人生成功与否,不在于能力,而在于选择。”看完纪录片《王选》后,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我从王选的身上不仅仅看到了他在六次选择中的坚定、有主见,更看到了他的胸怀若谷、意志坚强、艰苦勤奋、积极探索、创新进取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王选生前被称为现代毕生,为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从王选的六次选择中我感悟到,人要有一种精神,要有辨别事物发展的长远目光,更要有恒心和毅力。把握机会,明智选择,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够创造奇迹,实现最初的梦想。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的确,即使是现在,选择专业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而当时十九岁的王选,就在这个重大的抉择上冒了一个险。在他选择是还是冷门的计算数学,在他毕业时却成了最缺人才的专业。不论是运气还是他的远见,总之这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获益。他高瞻远瞩,为国家的发展需要考虑选择了此专业,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于现在的青年学子来说,选择时一定不要随波逐流。要根据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清楚明白未来前途的发展,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只有善辨明智,才不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遗憾。

  王选的二、三选择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应用。此后,又他觉得英语密不可分,就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这为他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究发展作好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最后终于使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领先美国、日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所以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积累。拓展知识面、肯吃苦,才有发展的可能。经历过职称考试,发现天天坚持听英语,日复一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在怀揣梦想的基础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王选在病重时,依旧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国家默默付出着。王选有长远的目光,宽广的胸怀和胆略,更拥有甘为人梯成就他人事业的.大度和洒脱。把自己的位置及时让给年轻人,使年轻人得到锻炼,发挥年轻人的智慧与才能,使*事业发展走在最前沿不致落伍。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他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胸怀与气度正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缺乏的。

  王选毕生选择了奉献祖国。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一直高度关注科技创新。他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的选择虽然很多,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个。从王选的抉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人这一生成就与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需要靠勤奋的努力和长远的目光,要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追求。与此同时,勤于思考,善于辨别,积极进取才能有正确的选择。人们常说: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们之所以没有那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了对理想追求的热情,活在幻想中,甘愿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人!只说空话却缺乏了更多的付出。做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善于抉择的人。正是因为他认清了自己,做出了恰当的选择,才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人生的完美乐章。向王选学习,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扩展7)

——货币纪录片观后感

货币纪录片观后感1

  《货币》这部纪录片给人很多现代宏观经济上的启示,尽管对货币的产生以及后来的繁衍是粗线条的反映,但人们仍然能从中获得很多经济知识。这部影片告诉人们货币因为社会发展而产生,又作用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告诉人们货币从哪里来,但永远无法知道它向哪里去。

  人们生活在这个充满阴谋与阳谋的社会,最为基本的却是衣食住行。普通百姓只对一日三餐冬暖夏凉的品质追求不息,很少去过问国际间的经济风云,也很少过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百姓们对发生在处身其中的市场感兴趣,对菜蓝子的变化感兴趣,对住房价格的不断向上攀升感到担忧,对子女的教育感到压力,对手头工资或地里的收益或坊间利润的改善与提高充满期待…… 。一句话:*能让百姓们的生活好点吗?!

  《货币》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直观,有的内容在影片看不见的地方,社会在*对货币的理解与操纵中发生着变化,百姓们的生活也随之沉浮,就像波浪中的浮萍随着波浪或高或低。*用着百姓们提供的税钱,用着通过通胀从百姓们手中盗出的钱,通过债券借钱等等,百姓由*控制着生活,百姓们有不满意的地方只能抱怨,能不能过上好日子甚而幸福生活完全由*说了算!

  *由人民推举组成,其职能代表着人民并提高、维护着人民的利益。*有没有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做得怎么样?完全取决于*对“货币”的运用!这里的“运用”概念很大,它们反映在国策之中,反映在国家的法律之中,也反映在*行为以及*公务员的各种行为之中。普通百姓看《货币》只会关注自己国家的命运并与自己每天的柴米油盐发生联想。在国家昌盛时期,百姓们从《货币》这部纪录片中得到的启示是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希望于*,他们相信*会通过货币把自家的"“菜蓝子”搞得很丰满。其实,除此之外,《货币》所告诉人们的还有与百姓生活的很多关联。

推荐访问:纪录片 有感 蒂斯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 纪录片《亚特兰蒂斯》观有感1 关于亚特兰蒂斯的纪录片 亚特兰蒂斯观后感 亚特兰蒂斯bbc纪录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