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菁选2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9 19:12:02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1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答: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菁选2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菁选2篇【完整版】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1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答: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2.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

  的破坏也较小。

  4.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5.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答: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6.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7.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 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8.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9.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答: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10.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11.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

  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12.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14.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均水*,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15.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16.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答: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17.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18.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19.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答: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20.什么是板缘地震?什么是板内地震?

  答: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2

  地震后的个人自救方法

  一次大震发生后,到处是断坦残壁,危楼及倒房构成的瓦砾堆。在没有外来人员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项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时间就是生命,从历次大地震的经验得知,地震发生后,一天内扒出的人,救活率可达80%,第二吞们有30-40%,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地震对人身的伤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压后,要做到:

  1.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2.被压埋后,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尽量活动手和脚,消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3.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

  4.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食物和水,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时机,想办法与外面援救人员取得联系。

  三、地震后的群众互救方法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工作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减少伤亡。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1.在互救过程中,要有组织,讲究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在开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点点拨,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应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应保护支撑物,清除埋压物,才能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5.清除压埋物及钻凿、分割时,有条件的要泼水,以防伤员呛闷而死。

  6.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护通风,递送食品,静等时机再进行营救。

推荐访问:小学生 地震 知识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 菁选2篇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1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100道 小学生地震知识竞赛题100题 小学生地震知识选择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