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千叶帆文章网!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12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06 10:54:02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初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学习重点: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12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12篇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1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及内容

1、背诵文章开头的两句名言,并根据你对科学研究的感悟与理解,拟写一则名言。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标识出文章的段落,与每段的中心句。

(2)、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并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列出本文的提纳。

3、阅读体验的交流,明确“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的内容。

4、收集有关宇宙讨论与作者的相关信息。

5、为本文拟写一则导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2、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过程及内容:

1、文题猜想

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体会,同学们再认真分析题目,思考一下,你从《宇宙的边疆》这个题目当中读出了什么?(简介有关宇宙的一些讨论与作者相关内容)

2、文体回顾

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联系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归纳一下,电视解说词应该具备那些特征?(提示:语言、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

3、学以致用

根据归纳出来的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征的语句,熟读并进行分析。

4、请根据你对宇宙的理解与感悟给“宇宙”下一个定义。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备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作者认为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 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作者扣住“宇宙的边疆”这一标题,是怎样通过对浩瀚宇宙的解说来探究“宇宙的边疆”之“谜”的?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子问题2:本文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子问题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子问题4: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5: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6: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基础知识。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有无尽的遐想,也有无尽的思考和探索;本文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学习课文,要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到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3、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3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4

【设计依据及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它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其通俗、自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本文条理清晰,杂而不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根据文本的类型特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关注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粗知大意(2)集疑释疑,突破难点(3)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

(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理清线索,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1、通过阅读《宇宙的边疆》,你了解到了什么?

2、对文中的内容,你有哪些疑惑之处?

3、集中疑问,筛选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合作,探究释疑。

(1)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大海里诞生的?

1974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提出假设,40亿年前,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组合,其结构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生命。)

(3)既然从宏观看来,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虽然地球是宇宙的汪洋之中沧海一粟,虽然人类的努力和付出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类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探索宇宙的奥秘。对宇宙及其他星体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科学合理地驾驭自身,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恒星的色彩为什么可以显示其年龄?

(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的控制,天上的星星也如此,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红色恒星表面温度3600~2600℃。)

(5)杂志上看到有关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报道,而文中对此表述是“可能”、“或许”,你认为宇宙中有没有智能生物和星际文明?

(科学家推测在宇宙100亿个星系中,若每10亿个行星上有一个居住着智能生命,至少也有10亿个行星上有智能生物,1960年5月7日第一个测听外星文明信号的奥兹玛计划失败。1972年美国发射了携带人类名片的宇宙探测器,这张名片在宇宙中经历亿万年仍清晰可辨。就目前来说,星际通信网已建立,只是还没有同外星人联系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只能用证据来说话。现在关于宇宙的智能生命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专家致力于这项研究课题,寻找外星际文明成了一个国际课题。)

(6)我们的地球具有哪些条件,使其成为目前宇宙中所发现的惟一有生命的星体。

(科学家基于对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反复计算了生命所必须的所有蛋白质,在某一个星球上,遇到一次偶然事件,而演化出生命的可能性概率约只1040000分之一,地球成为生命的惟一载体,是由其本身独特的环境决定的:①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形成的基础,不仅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当的温度,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源。只要把我们与太阳的距离缩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热不可耐而不能生存;这段距离只要加长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盖。②水是生命演化的温床,也是生命存在所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维持了一切生命。③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仅保护了地球,也使地球表面维持了适当的温度,任何行星要有一个适宜于生物生存,人类居住的大气层,必须满足多项严格的条件。④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保存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减少热量散失,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⑤氧气是维持一切动物包括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如果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高于25%,地球上易爆发天然火灾,含氧量低15%,大部分高级生物会窒息而死,大气中含氧量一直保持在21%左右。)

(7)天体处于不断运动中,地球会不会受其他天体的冲撞,地球的未来是否也会变得荒凉?

(20世纪80年以来,宇宙天体碰撞学说风行一时,科学家开始相信,地球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碰撞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爆发造成了环境的灾变,从而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绝灭。专家估计,直径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及超过600米的慧星,原则上都可能成为地球的潜在敌人,有可能使人类文明遭到毁灭,1千米的行星其爆炸威力可达1000亿吨TNT当量,远远超过当今世界所有同时爆炸的威力。目前,宇宙中直径为1千米的危险分子大约1200~20**颗,太阳系中直径达100米的慧星达100万颗,潜在危险很大,但每年都发生的可能性50万分之一,今后100年的可能性10万分之一,人的一生中可能性20万分之一。人类可以通过对近地小行星和慧星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未来可能发生的碰撞危险,并依靠人类当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制定合理的防御方案,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防止灾难的发生。

(质疑释疑,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四、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平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在以下选题中选出你喜欢的题目,课外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1)宇宙群星知多少

(2)宇航员眼中的太空

(3)人类探索宇宙成果录

(4)未来的太空城

(5)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6)地球的未来

(7)宇宙的边疆

(8)地球为何是生命载体

(9)宇宙诞生及其发展

(10)中国航天历程

参考书目:

杂志:《科学画报》 《航空航天》 《太空旅行》

《宇宙探索》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宇宙探索》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魔幻的星空》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阅读宇宙》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奇妙的地球》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奇妙的航天》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宇宙之迷与探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从宇宙到生命》光明日报出版社 20** 年版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动态生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的转变,在本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从感知文本中提出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变静态的预设为动态的生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过程发展个性。在本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共同释疑,课后探究,采用先问后引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6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文章结构解读

题记:用名人名言提示主旨。

一、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广阔。(1-6段)

二、解说星系的组成。(7-11段)

三、解说恒星的性质、数量及其行星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12-14段)

四、解说彗核、太阳系及其行星。(15-16段)

五、以美丽的地球及人类的知识与探索作结。(17-18段)

4、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5、 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想读者(或观众)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

说明重点:

1、说明宇宙的辽阔无垠的性质,例如地球到太阳之间,地球到已知的宇宙中心的距离,星系之内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

2、说明宇宙的组成,例如宇宙见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

3、第三个重点是推测。在说明宇宙之大的时候,在说明行星系组成的时候,两次推测生命或高级动物的存在。

四、文本解读

理解下列语句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像。想像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像,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惟一典型 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宇宙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像,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深入探究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书包范文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文章结构解读

题记:用名人名言提示主旨。

一、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广阔。(1-6段)

二、解说星系的组成。(7-11段)

三、解说恒星的性质、数量及其行星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12-14段)

四、解说彗核、太阳系及其行星。(15-16段)

五、以美丽的地球及人类的知识与探索作结。(17-18段)

4、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5、 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想读者(或观众)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

说明重点:

1、说明宇宙的辽阔无垠的性质,例如地球到太阳之间,地球到已知的宇宙中心的距离,星系之内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

2、说明宇宙的组成,例如宇宙见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

3、第三个重点是推测。在说明宇宙之大的时候,在说明行星系组成的时候,两次推测生命或高级动物的存在。

四、文本解读

理解下列语句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像。想像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像,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惟一典型 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宇宙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像,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深入探究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书包范文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备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作者认为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 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作者扣住“宇宙的边疆”这一标题,是怎样通过对浩瀚宇宙的解说来探究“宇宙的边疆”之“谜”的?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子问题2:本文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子问题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子问题4: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5: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6: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基础知识。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有无尽的遐想,也有无尽的思考和探索;本文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学习课文,要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到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3、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11

【设计依据及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它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其通俗、自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本文条理清晰,杂而不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根据文本的类型特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关注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粗知大意(2)集疑释疑,突破难点(3)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

(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理清线索,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1、通过阅读《宇宙的边疆》,你了解到了什么?

2、对文中的内容,你有哪些疑惑之处?

3、集中疑问,筛选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合作,探究释疑。

(1)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大海里诞生的?

1974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提出假设,40亿年前,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组合,其结构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生命。)

(3)既然从宏观看来,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虽然地球是宇宙的汪洋之中沧海一粟,虽然人类的努力和付出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类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探索宇宙的奥秘。对宇宙及其他星体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科学合理地驾驭自身,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恒星的色彩为什么可以显示其年龄?

(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的控制,天上的星星也如此,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红色恒星表面温度3600~2600℃。)

(5)杂志上看到有关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报道,而文中对此表述是“可能”、“或许”,你认为宇宙中有没有智能生物和星际文明?

(科学家推测在宇宙100亿个星系中,若每10亿个行星上有一个居住着智能生命,至少也有10亿个行星上有智能生物,1960年5月7日第一个测听外星文明信号的奥兹玛计划失败。1972年美国发射了携带人类名片的宇宙探测器,这张名片在宇宙中经历亿万年仍清晰可辨。就目前来说,星际通信网已建立,只是还没有同外星人联系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只能用证据来说话。现在关于宇宙的智能生命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专家致力于这项研究课题,寻找外星际文明成了一个国际课题。)

(6)我们的地球具有哪些条件,使其成为目前宇宙中所发现的惟一有生命的星体。

(科学家基于对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反复计算了生命所必须的所有蛋白质,在某一个星球上,遇到一次偶然事件,而演化出生命的可能性概率约只1040000分之一,地球成为生命的惟一载体,是由其本身独特的环境决定的:①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形成的基础,不仅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当的温度,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源。只要把我们与太阳的距离缩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热不可耐而不能生存;这段距离只要加长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盖。②水是生命演化的温床,也是生命存在所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维持了一切生命。③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仅保护了地球,也使地球表面维持了适当的温度,任何行星要有一个适宜于生物生存,人类居住的大气层,必须满足多项严格的条件。④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保存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减少热量散失,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⑤氧气是维持一切动物包括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如果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高于25%,地球上易爆发天然火灾,含氧量低15%,大部分高级生物会窒息而死,大气中含氧量一直保持在21%左右。)

(7)天体处于不断运动中,地球会不会受其他天体的冲撞,地球的未来是否也会变得荒凉?

(20世纪80年以来,宇宙天体碰撞学说风行一时,科学家开始相信,地球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碰撞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爆发造成了环境的灾变,从而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绝灭。专家估计,直径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及超过600米的慧星,原则上都可能成为地球的潜在敌人,有可能使人类文明遭到毁灭,1千米的行星其爆炸威力可达1000亿吨TNT当量,远远超过当今世界所有同时爆炸的威力。目前,宇宙中直径为1千米的危险分子大约1200~20**颗,太阳系中直径达100米的慧星达100万颗,潜在危险很大,但每年都发生的可能性50万分之一,今后100年的可能性10万分之一,人的一生中可能性20万分之一。人类可以通过对近地小行星和慧星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未来可能发生的碰撞危险,并依靠人类当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制定合理的防御方案,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防止灾难的发生。

(质疑释疑,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四、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平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在以下选题中选出你喜欢的题目,课外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1)宇宙群星知多少

(2)宇航员眼中的太空

(3)人类探索宇宙成果录

(4)未来的太空城

(5)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6)地球的未来

(7)宇宙的边疆

(8)地球为何是生命载体

(9)宇宙诞生及其发展

(10)中国航天历程

参考书目:

杂志:《科学画报》 《航空航天》 《太空旅行》

《宇宙探索》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宇宙探索》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魔幻的星空》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阅读宇宙》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 年版

《奇妙的地球》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奇妙的航天》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宇宙之迷与探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从宇宙到生命》光明日报出版社 20** 年版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动态生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的转变,在本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从感知文本中提出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变静态的预设为动态的生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过程发展个性。在本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共同释疑,课后探究,采用先问后引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篇12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及内容

1、背诵文章开头的两句名言,并根据你对科学研究的感悟与理解,拟写一则名言。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标识出文章的段落,与每段的中心句。

(2)、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并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列出本文的提纳。

3、阅读体验的交流,明确“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的内容。

4、收集有关宇宙讨论与作者的相关信息。

5、为本文拟写一则导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2、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过程及内容:

1、文题猜想

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体会,同学们再认真分析题目,思考一下,你从《宇宙的边疆》这个题目当中读出了什么?(简介有关宇宙的一些讨论与作者相关内容)

2、文体回顾

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联系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归纳一下,电视解说词应该具备那些特征?(提示:语言、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

3、学以致用

根据归纳出来的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征的语句,熟读并进行分析。

4、请根据你对宇宙的理解与感悟给“宇宙”下一个定义。

推荐访问:边疆 高二 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 宇宙的边疆原文教案 高中课文宇宙的边疆 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ppt 宇宙的边疆优秀课件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宇宙的边疆优质课件ppt 高中语文必修三宇宙的边疆 语文必修三宇宙的边疆 宇宙的边疆高中语文

热门文章